【摘 要】隨著孔子學院的盛行,《論語》成為眾多學者們著重探討的中國古典書籍之一。辜鴻銘作為國內翻譯《論語》第一人,自然成為學術探討中的焦點,本文試圖從生態翻譯視角出發,研究辜鴻銘《論語》英譯,希望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態翻譯;辜鴻銘;《論語》;英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63-02
《論語》是中國著名的古典文學之一, 被國內外學者翻譯成不同語言,其中英語翻譯版本最多。在19世紀末,西方學者們研究《論語》的熱潮興起,但談到國內學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辜鴻銘——國內《論語》英譯第一人。辜鴻銘的《論語》英譯時間最早,影響范圍最廣,許多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對辜譯《論語》進行過研究。但從生態翻譯視角研究的學者們不是很多。本文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對辜鴻銘《論語》英譯進行探究,希望為未來更多研究者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論語》研究方向。
一、生態翻譯學
任何理論的誕生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生態翻譯理論也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工業文明漸漸向生態文明轉變,在翻譯理論領域,學者們也開始從新的視角進行探究,因此,清華大學學者胡庚申提出生態翻譯理論。胡教授認為,翻譯的過程不能與大自然脫離,每一次翻譯都是文化的轉換,而文化與人類的認知緊密相連,人類屬于大自然的個體,因此,翻譯與大自然密不可分。除此之外,達爾文進化論被引進翻譯領域,適應與選擇是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翻譯研究的實質是譯者對生態翻譯環境的適應與選擇,這就要求翻譯者不僅要適應,還要做出一定的選擇。
二、辜鴻銘《論語》英譯背景
作為國內《論語》英譯第一人,辜鴻銘版本被眾多學者研究。談起辜譯,首先不可避免提到其背景。辜鴻銘生于1857年,此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來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和戰爭更是加劇了中國人民的痛苦。中國的古典文學《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被翻譯成不同版本,但多數翻譯沒有從合理的角度反映中國的實際,往往帶有貶義色彩。與此同時,西方剛剛經歷過資本主義革命,為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國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開拓國際市場迫在眉睫。為了客觀公正反映中國實際,懷著一顆愛國心,救亡圖存,辜鴻銘開啟了《論語》英譯之旅。
三、生態翻譯適應原則在辜鴻銘《論語》中的體現
(一)生態翻譯環境的適應。一些特殊的環境將會深刻影響翻譯者的翻譯思維和語言邏輯。在生態翻譯環境中,值得重點提及的是社會、政治、文化和交際等四種。
社會和政治。1840年以前,中國以“天朝上國”自稱,閉關鎖國政策盛行,然而,西方國家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和先進的技術,生產的物品遠遠超過其國內所需,因此,中國成為他們的目標,開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了救亡圖存,有識之士開啟了自救旅程。辜鴻銘恰恰經歷了這段特殊的時期。
文化。文化與政治緊密相連,政治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臨著西方國家的入侵,一些國人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文化。關于文化自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提倡完全學習西方,有的提倡逐漸學習西方。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梁啟超、康有為等人更是提倡君主立憲制,但他們的舉措最終以失敗告終,包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和西方體制連為一體,要想徹底救中國,只能進行文化自救,因此,在急需展現中華文化的趨勢下,辜譯《論語》成為必然。
交際。在不平等條約下,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攻擊對象,彼此交流更是在種種不平等基礎上進行。中華文明被西方列強頻頻踐踏,為了消除偏見,辜鴻銘決定親歷親行,通過翻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精神內涵。
以上四種生態環境對于辜鴻銘的《論語》英譯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在辜譯《論語》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譯者自身的適應。辜鴻銘《論語》英譯的成功與其自身條件不可分——英漢運用能力。辜鴻銘祖籍福建,他生在馬來西亞華人聚居區,10歲跟隨其養父去了英國,隨后進入到著名的愛丁堡大學學習,主修文學。他大學畢業時,已掌握了十多種語言,超過凡人的學習能力,其中英語最為擅長。中國著名學者林語堂曾經評價辜鴻銘:“其英語水平中國無人能超過,做到了信達雅。”辜鴻銘從1882年開始學習漢語,此后,深入的學習使其逐漸了解到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1883年,他首次回到國內,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但面臨國內被列強瓜分的殘局,辜鴻銘萌發了救國的理念,認為中國的儒家文化最具吸引力,最能體現中國特色,因此,他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能力,開始了《論語》翻譯。
(三)多維度適應。根據生態翻譯理論,適應與選擇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
1.語言維度。漢語和英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符號語言,英語是字母語言,它們分別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結構。在翻譯中,譯者需要盡力展現源語言的內容。辜鴻銘的《論語》英譯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語言維度。如《論語·學而》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辜鴻銘譯為“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從譯句我們看到,辜鴻銘用“with”結構開頭,接下來用“be found”被動結構逐步加強語氣。辜鴻銘以其深厚的語言功底,精美地展現了《論語》的博大精深。
2.文化維度。翻譯的適應與選擇在文化層面主要是指譯者要注意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中的文化異同。在那個時代,辜鴻銘在《論語》英譯中格外注意不同的文化內涵,使用一些特殊詞匯去表達孔子的思想。如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辜鴻銘翻譯為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在這句話中,“器”是“器具”的意思,辜鴻銘將其譯成“machine”,而不是“utensil”(container is used in the daily life),生動展現人要博學,不局限于一種才學,避免了文化誤解。
3.交際維度。在同外國人交往過程中,為了達到有效交際,交際者們通常選取簡單易懂的語言,在翻譯過程中也是如此。譯者要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儲備情況,選取適當的詞匯進行語言轉換。辜鴻銘在翻譯時,為了避免讀者的誤解,將孔子的眾多弟子都翻譯成“A disciple of Confucius”,這樣簡單易懂,減少了不必要的名字記憶過程,達到了有效交際的目的。
從以上三種維度,我們看到了辜鴻銘《論語》英譯的精心,從適應與選擇的過程中,讀者能夠體會到其中的語言精練、文化內涵和交際有效性。
四、結語
生態翻譯理論自從誕生以來,被應用到各種語料翻譯的分析中,本文從此視角出發,結合歷史背景,從生態環境的適應、譯者自身的適應,以及多維度適應探討了辜鴻銘《論語》英譯,希望為以后的辜譯《論語》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也為中國古典文化的探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馮丹丹.辜鴻銘《論語》英譯本的生態翻譯學解讀[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2]辜鴻銘.辜鴻銘英譯《論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何影,莊淑娟,辜鴻銘.《論語》英譯本的生態翻譯學詮釋[J].高等學刊,2015.
[4]曲通馥.辜鴻銘英譯《論語》的生態翻譯學解讀[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
[5]王芳.從生態翻譯學視角淺析辜鴻銘英譯《論語》[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6]周小渟.辜鴻銘英譯《論語》的生態翻譯學視角解讀[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作者簡介:
王洪星,男,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