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琳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66)
?
“1+1+1”培養模式下《食品微生物》課程改革的研究
蘇曉琳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66)
高職食品類專業《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應用技能的培養,課程內容要針對企業崗位實際,才會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對傳統的課程模式進行改革,構建出一個創新性的高職學生《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模式意義重大,將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食品微生物;高職;課程改革
在高職院校改革過程中,校企合作越發顯得重要起來,但這種合作往往是流于形式。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15家國內著名乳品龍頭企業聯手合作,于2009年在國內首創了校研企“1+1+1”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了“食品機械與管理”、“乳品工藝”及“食品分析與檢驗”三個專業,通過專業課、實驗實訓前置,三個專業三年將分別在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院和企業三方交替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并開展實驗、實訓、企業見習、頂崗實訓等實踐教學,在此過程中,企業和國家級研究單位實質性介入學生的培養和管理,該模式是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食品微生物作為食品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根據具體培養目標的要求,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運用微生物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今后在食品行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高職學生的教學要本著“以應用為目的、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即可、注重能力培養”的原則,我院食品類專業的學生在入學的第三年將全部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注重的就是實踐應用技能的培養,課程的內容要將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針對企業崗位實際,才會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如何在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更好地開展食品微生物的教學工作,我們教學團隊一直致力于這項課題的研究。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對傳統的課程模式進行改革,構建出一個創新性的高職學生《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模式意義重大。

姓名出生年月專業職稱或職務研究專長學歷和學位工作單位對成果的貢獻蘇曉琳1982.6講師食品加工碩士研究生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論文、調研課程標準、結題報告解鐵民1978.4副教授農產品加工技術博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論文、調研姜旭德1964.11教授教育改革的研究大學本科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課程標準制定國勇1987.5助教食品微生物學碩士研究生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論文葛艷琳1985.1助教乳制品檢測大學本科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資料整理
3.1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3.1.1 教育理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基礎
教育思想是對教育現象的認識,從理論與高教改革實踐相結合的意義上說,教育思想主要含有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等,也可以說是指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等。校研企“1+1+1”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乳品設備、工藝、檢驗等各方面基礎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在食品生產、食品衛生監督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在食品微生物的教學上,需要教師轉變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打破傳統教材的系統性,強化知識的實用性,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學好乳品類相關的其他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轉變學科系統性的教育觀念,樹立知識綜合性的教育思想;轉變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同時,由于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要不斷更新。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發展觀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發展觀,把單純著重數量增長的發展觀轉變為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并重,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發展觀。
在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與其他同專業的學生相比,由于采取了專業課前置的教學手段,學生一入校門就開始接觸專業知識和相應的生產實踐,因此在食品微生物的教學模式上,一定要注意與以往的授課方式相區分,除了要更注重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外,在講授理論內容時,要避免單純理論講授的枯燥乏味,應當理論聯系實際,更注重將食品微生物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當作講授的重點。教學內容應該以夠用、實用為度,使學生學習并掌握一定食品微生物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突出食品類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職業技能的訓練。
3.1.2 課程內容的合理安排是課程改革關鍵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重視實踐、加強學生技能的培養,理論知識只要夠用就行。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利用學時,安排好教學內容。本門課程的計劃學時是68學時,其中包括28學時的實訓。在內容的安排上,根據專業的特色,主要是依據食品生產中的常用的微生物和在食品貯藏中產生腐敗變質作用的微生物這兩方面來安排。讓學生對于這兩大類微生物有比較深的理解,在實際的生產和工作中,能夠善用這兩類微生物。在實訓內容的安排上,將一些課程內容進行改革調整,把基礎性實驗穿插到實用性實驗當中做成一項綜合性的實驗。例如可以將顯微鏡的使用、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細菌的菌落形態觀察、培養基的制備和菌種分離放進菌落總數的檢測實驗當中,做成一項連續性的綜合實驗。以往是單獨做菌落總數的檢測,因為檢測包含配制培養基、樣品稀釋、倒置培養、菌落觀察、菌數計數、結果匯報等好幾個步驟,需要分兩天來完成。現在把顯微鏡的使用、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細菌的菌落形態觀察、培養基的制備和菌種分離等穿插進來一起做實驗,一方面由于各實驗有機地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空余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自己檢測培養出來的菌落,自己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記錄細菌的菌落形態并革蘭氏染色鑒定,更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主性。此外,除了要他們掌握必要的基本微生物實驗操作之外,還在實習實訓中安排一些生產性項目,例如酸奶的制作、甜酒釀的制作等,加深學生對應用型食品微生物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對食品的檢驗,了解腐敗微生物的作用和危害。從兩方面讓學生對于食品工業中涉及的微生物有較深刻的認識。
3.1.3 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称肺⑸镒鳛槭称奉悓I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內容較多、涉及面廣,有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實用性、操作性強,而高職學生一般基礎較差,逆反心理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課程有些難度而產生畏難厭學情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
由于采取的是專業課前置的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就深入了生產第一線,就已經接觸到了生產實際,因而傳統的“粉筆+黑板+嘴巴”的教學方式,勢必造成教學枯燥、乏味的后果,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
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視覺效果。將教學內容中一些抽象菌落形態、復雜的微生物結構,動態、形象地展現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要采取一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手法來促進教學效果,如采用啟發式教學、比較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提供學法指導,切忌通篇講滿堂灌,無休止地分析、講解,應該把培養能力,加強訓練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在講授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陰性細菌區別時,通過高清晰顯微鏡照片或電腦制作模型的放映,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兩者的差異,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講授過程中要結合乳品檢驗生產實際過程中常見問題進行討論,并在實驗室中進行與染色相關的檢驗儀器認知和實際動手操作,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了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的雙向交流,建立起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以“用”促“學”的一整套教學方法。
其次,要注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相互聯系,要將案例教學法充分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因為在該模式培養下的學生畢業后將全部進入乳品企業工作,所以學生對實際工作中將會遇到的問題與本課程之間的聯系非常關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多舉一些微生物在生產、生活中的常見實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在生產實際所起到的作用或造成的危害,就可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上課時我們將一些常見的發酵食品白酒、醬油、酸乳、醬類等帶入課堂來講授微生物在發酵食品中的應用,并且通過與實驗緊密結合,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酸乳,品評自已的勞動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重點。再如講到微生物毒素時,結合現今全社會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選取一些相關視頻內容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將一些發霉的糧食、出芽的馬鈴薯以及發臭的肉和罐頭等帶入課堂,這樣在理論講解時結合現實的例子,無論從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觀感性認識而變得輕松容易。
3.1.4 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保證
要強化實驗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食品微生物的主要特點就是它的實驗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由于老師對學生的能力訓練重視得不夠,使得學生做實驗時,只是照著教材一步一步地做,使他們養成了“照方抓藥”的習慣,難以完全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而校研企“1+1+1”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非常好的解決了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弱的問題,學生從入學就直接進入工廠進行生產實訓,本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工廠生產實際,教學的重點不僅僅局限于課程內容的優化組合,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實驗教學中可根據食品微生物實驗的特點,通過看錄像片——自我練習——教師指導——實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規范操作的技巧和技能。由于我院新建了食品實訓基地,基地內有全套的乳制品生產線,本課程可以聯合食品加工技術等其他課程一起,在學生自己制備食品之后就立刻進行檢驗,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可以利用實際的生產環境來進行模擬頂崗之后的工作情景,達到增強動手能力的目的。
在學完本課程后,我們還成立了相應的食品檢驗學習興趣小組,可讓學生選擇一系列有探索性的小課題,適當開放實驗室,從微生物形態的觀察、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實驗的設計與操作、實驗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直至寫出小論文,全部讓學生獨立完成,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3.1.5 綜合考核評價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科學的、全面的、合理的評價學生的成績,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結合該培養模式的特點,采用綜合考核方式從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考核。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從五個方面即專業知識考核(占總成績30%)、實驗技能考核(占總成績40%)、方法能力考核(占總成績10%)、職業素養考核(占總成績10%)和團隊精神考核(占總成績10%)綜合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從根本上改革傳統的評價方式,能更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這種全新的考試模式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為了應付考試的臨時突擊式學習主動轉變為平時的持續性學習,推動學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食品微生物基礎知識,獲得完整的微生物知識結構,為將來的后續專業學習和實際生產服務。
3.2 項目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基于校研企“1+1+1”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點,結合課題組自身長期從事食品微生物教學及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究基礎上進行的。課題組計劃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真正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適應時代發展、乳品企業真正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質人才。
在校研企“1+1+1”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通過對傳統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教學手段綜合利用、施行綜合考核評價以及相應實驗技能的提高,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符合食品企業需求的目的。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4年7月—2015年6月,歷時一年,共分為三個階段:
(1)課題的準備階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制定課題方案,成立課題小組,研究相關文獻資料,構建研究方案;
(2)課題研究階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課程標準的制定、相關論文的發表;
(3)課題總結階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撰寫課題結題報告,整理相關結題材料、總結成果。

序號成果名稱類別備注(發表時間及報刊名稱)1課題驗收書報告2《食品微生物》課程標準報告3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初探論文2015年第16期《科技視界》4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食品微生物》實踐教學搞個的探索論文2015年第10期(4月上旬刊)《黑龍江科技信息》

序號成果名稱類別備注(發表時間及報刊名稱)5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乳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論文2014年第31期(11月上旬刊)《黑龍江科技信息》6結題報告報告
6.1 在本研究的基礎上,我院的食品微生物的教學已打破傳統教材的系統性,強化知識的實用性,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學好食品類相關的其他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6.2 在教學過程中轉變了學科系統性的教育觀念,樹立了知識綜合性的教育思想;轉變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6.3 由于采取的是專業課前置的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就深入了生產第一線,就已經接觸到了生產實際,因而改變了傳統的“粉筆+黑板+嘴巴”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視覺效果,注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相互聯系,要將案例教學法充分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強化實驗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
[1]李思陽,時小艷.高職院校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07).
[2]詹現璞,周婧琦.高職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08).
[3]崔瀟婷,王妲妲,周芳.高職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科技資訊,2012,(31).
[4]張璟晶,唐勁松,管遠紅,殷爾康.以任務驅動的項目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高職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的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4).
[5]王萬慧,胡驥.青年教師提高無機及乳品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研究[J].廣州化工,2010,(3).
[6]魯慧芳,王彥平,田潔,王賀.食品微生物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幾種方法[J].考試周刊,2010,(21).
[7]鄭晉文.淺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問題和對策[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09,(07).
[責任編輯 金學洙]
2016-12-15
蘇曉琳,1982-,女,副教授,黑龍江哈爾濱市人,博士,食品微生物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