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倫
摘 要:創新是技術發展與進步的不竭動力,所以創新工作的發展對于各項工作的進步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堅持創新是黨思想路線上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與民族向前發展的基礎力量,如何在新形勢下將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路徑進行制定,是每個新聞工作者應該進行注意的重點問題之一,這項工作的發展進程較為復雜且艱難,文章針對廣播新聞宣傳上的創新性研究進行了路徑上的分析,希望得到的結論可以給相關工作人員帶來幫助。
關鍵詞:廣播新聞 宣傳 創新性 路徑研究
廣播新聞上的宣傳工作對于黨的建設來說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是黨事業進步與發展的一個重點組成部分,也被人們稱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對黨的事業發展和政策方針等起著十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廣播新聞宣傳工作中,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工作的方法與思路進行創新處理,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將新聞報道上的輿論導向作用進行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新聞宣傳工作發展過程中也要對創新性的方法進行分析,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未來我黨事業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對社會的發展動力提供源源不斷的輿論支持。
一、廣播新聞創新的壓力與動力
(一)來自社會民眾的呼吁
當前廣播新聞改革創新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前我國廣播新聞改革的壓力是全方位的,創新的呼聲來自于社會各個方面。人民呼吁一個高效、正確的新聞媒體,能夠及時將社會資訊第一時間傳達給受眾,這是廣播新聞電臺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爆炸時代的降臨,獲取信息對于大部分城市居民來說,是一件非常便捷的事,21 世紀的社會,信息的獲取不再是難題,重中之重在于信息的篩選工作,如何在紛繁的信息海洋中獲得受眾自身需要的信息,是來自社會民眾更進一步的需要。
(二)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人的目光不僅僅局限在國內,關注的目光已經投向世界范圍。地方臺的民生新聞都是大同小異,內容也大致相同,要吸引受眾,必須要開拓新聞工作者的視角。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葉子指出,長期以來,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這一直存在于我國新聞節目改革創新中的一個問題,從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單一模式同質化至今發展成了多種類型同質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影響了廣播新聞節目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多樣化需求,節目的形式單一、無趣味和枯燥的新聞播報只是照本宣科,價值十分有限。
二、廣播新聞宣傳如何創新
(一)務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廣播事業因為其傳播范圍廣,因此務必要堅持新聞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要堅持真實性和及時性,緊跟黨中央的政治綱領和指導方針,對于社會新聞的報道,要注意區別良莠,對于好的要多加報道,對于負面的消極的也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有選擇的報道。比如涉及到社會犯罪的新聞報道,不能詳細說明犯罪嫌疑人的犯案手段,避免青少年盲目學習。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是聯系黨和群眾,除了要反映黨中央的正確決策以外,還要把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見及時反饋到有關部門,消除黨中央和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障礙隔閡,真實地反映社會民生。
(二)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
廣播新聞的形式需要更多的創新,才能夠吸引受眾的興趣。當今社會,傳媒業的“合競時代”已經到來了,“合競”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各種媒介間資源調配,系統整合、價值鏈接的合作,共同參與更大規模的資源共享。廣播新聞與互聯網結合是廣播新聞電臺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要適應這個時代所必需的調整。互聯網新聞的優勢是及時、迅速,缺點是真實性得不到保障,難免生成謠言;新聞廣播的優勢是專業化程度高,可信度高,缺點是及時性有待提高。將二者結合,就可以獲得“雙贏”。除了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廣播電視還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新生事物,包括接納帶有新傳媒思路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三、創新性新聞宣傳的展望
新聞宣傳上的工作對于構建文明和諧社會來說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中有機組成部分之一,當前群眾對于新聞上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廣播媒體想要在眾多傳播模式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依靠創新方法,在新聞創作、策劃、宣傳等環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意識,將專業上的基礎素養與創新性的形式進行結合處理。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社會媒介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向。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介發展,開始以突發猛進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年輕一代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工具。這些新媒體在內容呈現上豐富多樣,同時呈現出了較為強烈的及時性和快速性。微博與微信上的評論功能可以讓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正面意義出現多元化趨勢。同時,受眾群體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對自己的意見進行表達,媒介信息源從單一的獨白形式轉換成了對話形式,這讓信息交流上的作用得到了地位上的提升,與此同時,在一定條件下也彌補了我國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上的一些缺憾。
在廣播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上,應該行成一個開放性的發展模式,相關管理部門也應該積極鼓勵新聞傳播媒體的使用形式創新,在創新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為了讓我國的國家實力可以在國際地位中嶄露頭角,擴大我國媒體的公信力,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在政策的帶領下,對這些媒體形象進行包裝與帶領,讓我國的媒體形象更加具備責任感。
四、結語
廣播新聞在制作過程中不僅是社會輿論的導向工具,與此同時也是人民發聲的喉舌,為了讓項工作可以發揮出最大的組織作用,必須讓這項工作維系好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溝通。政府應該加強對新聞宣傳工作形式進行政策上的監管,保障新聞宣傳工作可以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多發布一些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性的新聞信息,提高社會宣傳上的效果。新聞工作者也要通過信息上的發布,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獲得社會群眾的廣泛關注,讓我國媒體宣傳上的品牌塑造可以獲得更多的新鮮血液,為廣播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廣播新聞“講故事”手法研究[J].黃銘敏. 今傳媒. 2014(12).
[2]“微”媒體沖擊下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J]. 丁謙.中國廣播. 2015(03).
[3]做好廣播新聞要抓住幾個側重點[J].呂鐸,章美選.新聞傳播. 2014(16).
[4]以聽眾為本構建廣播新聞傳播框架[J].馬欣.新聞傳播.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