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紅
摘要:在現代社會人們了解外部世界主要是通過新聞報道,由此帶動了新聞業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問題。我國目前對此問題還沒有良好的處理方法。本文主要從新聞自由與名譽權的沖突入手,通過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抗辯事由方面進行中美比較,從而對我國新聞侵害公眾人物名譽權問題的解決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新聞自由 名譽權 公眾人物
一、新聞自由與名譽權沖突的本質
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是人格權的一種。法律對名譽權的保護目的在于規范和約束這種通過語言、文字等表現出來的評價,使其不至于侵害公民的精神利益。新聞自由是讓公眾通過新聞媒介運用語言和文字等充分地表達真實思想,屬于言論自由的權利。側重于保護公民的言論和新聞自由必然要對公民的名譽權加以必要的限制;而另一方面,側重于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也就意味著要對公民的言論和新聞自由施加必要的限制。孟德斯鳩有言:“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自由了,因為其他人同樣有這個權利。”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凡是權利必受限制的本質。一個人的權利邊界是不妨礙他人權利的行使,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對一種權利的保護就會使另一種權利受到限制,從而造成權利的沖突。正是由于權利的這種特征使得它們之間存在相互沖突的緊張關系。
二、中美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要件的比較
1、美國法律中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美國對名譽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誹謗法來實現。由于美國的誹謗法來源于英國的普通法,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演變為成文法,因此在公眾人物名譽權糾紛是由新聞報道所引起的情況下,都是通過誹謗法的相關判例來解決。誹謗法憲法化之后,一系列憲法判例試圖調和誹謗法與第一修正案的矛盾,該進程對新聞侵害公眾人物名譽權的構成要件進行了一些調整。這些調整主要圍繞以下概念展開:公眾人物與普通民眾、實際惡意與過失。首先,政府官員或公眾人物作為原告提出的新聞侵權訴訟中,原告必須證明實際惡意的存在;其次,普通民眾提出的新聞侵權訴訟中,原告只需證明新聞媒體具有過失即可。美國最高法院強調,如果政府官員或公眾人物要在相關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中勝訴,需要舉證說明媒體在做出新聞報道時具有“事實上的惡意”,即新聞媒體在進行有關原告的報道時明知自己使用的材料或信息是“虛假的”或對其使用的材料和信息的真偽毫不關心持漠視態度。因此,美國最高法院把“實際惡意”定義為: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假的或者對陳述的真假持毫不在意的態度而把它公之于眾。依此標準,實際惡意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故意,二是嚴重過失。故意是指新聞媒體發布消息時明知消息是假的而予以發布,嚴重過失是指媒體在發布時沒有盡到相應的審查、核實義務而發布。在普通民眾提起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原告只需證明媒體發布的消息不是真實的,無需證明媒體具有“實際惡意”。由此可以看出普通民眾比公眾人物的舉證責任更輕,享有更多的保護。
2、我國法律中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我國憲法規定所有民事主體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在涉及名譽權的認定上沒有把政府官員、公眾人物同普通民眾區分開來。因此在民事法律體系下,沒有所謂公眾人物和普通民眾名譽權的區分,他們適用同樣的標準。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千問題的解答》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根據此規定,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認定由以下四個要件構成:新聞報道具有違法性、名譽受損的事實、主觀過錯、因果關系。
首先,新聞報道具有違法性主要表現為侮辱或誹謗。侮辱主要是指以語言、文字或動作為表現形式來貶低他人人格的行為。侮辱行為只要造成了他人名譽受到損害,就可認定為侵權,事實真偽無關緊要。誹謗行為主要以捏造或散布虛假事實貶損他人人格的行為。要認定為誹謗,首要條件就是散布的事實是虛假的,如果事實為真實的,則誹謗無從談起。其次,新聞報道造成受害人名譽受損。認定名譽是否受到損害應以社會評價來衡量,因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應以當事人主觀感受為準。再次,新聞侵權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過錯。所謂過錯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不利后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后果,而由于疏忽沒有預見或雖己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最后,新聞侵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名譽受損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要求報道內容與損害后果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損害結果并不是侵權行為造成的,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
三、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之中美比較
從侵權法上來說,抗辯是指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提出使自己免除責任或減輕責任的事實和事由。按照美國誹謗法的原則,對于原告因名譽受損提起的針對新聞媒體的誹謗訴訟,新聞媒體可以各種抗辯手段來予以排除。其中真實性、公正評論和特許權這三大抗辯事由成為保護新聞自由的屏障。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對新聞侵害名譽權規定特別明確的抗辯事由,只以最高法院發布的兩個解釋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規定了抗辯事由。
1、美國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抗辯事由
真實性,即用真相說明自己所報道的內容確有其事。美國侵權行為法規定:“就事實而作具有誹謗性之陳述者,如果該陳述為真實的,行為人無須就誹謗而負責任。”據此,新聞媒體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所報道的內容基本是真實的,即使有細小的不準確之處,也不會使真實性抗辯歸于無效。
公正評論,即新聞媒體批評或評論公眾人物,要使法庭相信所指控的內容是合理的評論,并且說明這種評論是善意的,而不是懷著惡意來攻擊。
特許權,是指國會議員在國會辯論時享有絕對的言論自由,即可完全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言論,不論陳述是否真實,都可免除法律責任。后來“特許權”的適用范圍慢慢擴大,為了更有效的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賦予新聞媒體“有條件特許權”。在誹謗法規中,“有條件特許權”是指新聞媒介公正、確實報道行政、司法、立法程序及公共記錄時,可以免除在法律上的責任。這項權利使新聞媒體在相關報道時可以放心采用官方文件或官員言論,即使這些言論有錯誤,也不必擔心承擔責任。
2.我國采用的抗辯事由
我國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把新聞媒體所報道的內容按真實程度分為:完全真實、基本屬實、基本內容失實和嚴重失實。按照此規定,如果證實報道內容完全真實或基本屬實,且沒有侮辱內容,不認為是侵權。只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或內容基本失實的情形,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法院才認定侵害名譽權指控成立。
對于“公正評論”的原則,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只在1993年和199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對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有關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評論引起的新聞侵權糾紛的情況,新聞媒體可用公正評論作為抗辯事由。
在新聞侵權當中,我國關于特許權的規定來源于1998年《解答》,范圍限于國家機關的公文書和公開職權行為。當新聞報道來源于前述資料,且客觀準確的,不認定為侵權。
四、結語
新聞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人們的知情權和實現社會監督,而新聞媒體在實現這些功能時可能不經意的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面臨侵權的指控,限制了新聞自由。因此,盡量平衡新聞自由和公眾人物名譽權之間的權利沖突,既保障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又保障公民名譽權不受侵犯,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不妨借鑒美國的一些做法,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一些對策和措施。如,在判斷新聞侵害公眾人物名譽權時,要同時滿足侵權行為四要件和美國誹謗法的“實際惡意”原則,防止惡意訴訟;對普通民眾與公眾人物進行劃分,適用不同的保護標準,明確新聞媒體的抗辯事由,防止新聞媒體濫用權利,為公眾人物名譽權的保護設定堅實的堡壘。
參考文獻:
[1]孟德斯鳩.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54.
[2]Prosser.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orts.4 th ed.,1971.轉引自[美]唐納德·M·吉爾摩等著.梁寧等譯.美國大眾傳播法:判例評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2.
[3]郭明端.民商法原理(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8-99.
[4]張金璽.美國公共誹謗法的發展和言論自由的擴張[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5]魏永征,白凈.從沙利文原則到雷諾茲特權—對借鑒外國誹謗法的思考[J].新聞記者,2007(8).
項目名稱:2017中央高校優秀學生培養工程項目 項目編號:2017ZYX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