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君+孫迪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地方政府借貸債務規模巨大,債務風險問題突出。用法律條約限制各地方政府的舉債權,建設地方政府風險預警機制,是防范控制政府債務風險發生的有效措施。經濟學理論中對于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體系給出了相應的模型建構。本文內容主要分析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特點、風險形成原因、以及形成后引發的嚴重后果,進而提出如何防范與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的建議。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特點 形成原因 嚴重后果 建議
一、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特點
1、債務總數量不清,規模巨大,局部風險出現
現在看來,各地方政府舉債數額,沒有人能說清楚。主要由以下三大方面導致:一是由于多年以來政府債務逐漸形成確定性的直接債務和不確定性的或有債務。二是國家數據統計我國政府債務主要是直接債務,而全部或有債務并未包含在內。三是由于政府領導任期有限,所以大多地方政府領導班子想在有限的任期中將自己的政績達到一定高度,在盲目抓政績的過程中難免會隱藏或有債務的現象,并會將此“爛攤子”丟給下任,但這種有意隱藏并不代表已有的債務規模縮小或消失了。從實時數據顯示分析,地方政府近年大肆舉債現象風行。根據我國對地方政府舉債問題研究分析的數據所顯示:各地方政府債務累計總額至少在10000億元以上,平均算下來一個鄉鎮級別的政府都要負債400萬元,才能致使負債總額達到如此居多。地方政府有限的償還能力面對著巨大的負債總額,如此看來,出現支付危機已成定局。
2、缺乏債務風險控制機制
地方政府為了滿足當前發展需要而借債,而債務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擔,這是造成舉債嚴重的原因之一。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中央政府在對與地方政府債務的矛盾上設立警戒線并對其加以監管,一旦苗頭出現,中央政府就會及早采用相應措施,盡可能的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我國地方政府直接債務多,或有債務未包括在內,潛在的或有債務所占比重大,從而核心部門手里沒有政府債務的實際數據,從而無法估算各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無法設置債務風險預警,所以,對政府債務的監管無從下手。
二、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我們對其進行淺談:在1994年頒布了禁止地方政府發放地方債的《預算法》以來,地方政府又迫于城市發展的壓力,不得不以虛借發展經濟的名頭來大肆借債,導致政府的債務板塊迅速增大。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對政府貸款項目的管理中存在不足,導致政府與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公之于眾的“潛規則”。
其次,進行深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存在利益上的矛盾是地方政府債務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產生的嚴重后果
1、金融體系出現不可控的隱患
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建設,不斷且大量的向商業銀行借款。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解決了地方財政問題,但各地卻沒有考慮是否有能力償還這些債務,導致現在各地政府出現了難以償還的債務危機。除此之外,政府與銀行之間的信息對應不及時,難以協調,導致銀行貸款本身的風險增大,使其得不到好的控制。銀行貸款的高風險一旦發生,將會涉及與此有聯系的多家銀行,后果不可估量。
2、地方政府陷入信任危機和經濟危機
由于地方政府領導任期長短與所借貸款償還期限不匹配,一般來說都是后者長與前者。因此,現任領導者們大多只會做“空前政績”,導致出現繼任者一上臺就要接任巨大無法償還債務的“尷尬局面”,導致欠債額累積“如山”,惡性循環,讓政府面臨信任與經濟雙失的危機。危機一旦被引發,地方政府在醫教科方面的公共建設投資將會被限制,經濟發展的硬件設備跟不上,致使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得不慢下來;另一方面,政府本是個由多個單位和部門組成的龐大機構,可想而知,它的經濟一旦緊張必將會造成嚴重的支出缺口,不僅會導致政權難以運作、百姓生活質量下降,而且會使政府失信于民,很大程度的破壞了社會的穩定。
四、解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建議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使其長期穩定地位產生動搖,首要任務是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轉變地方政府職能
隨著改革開放,地方政府作為市場參與的主體之一,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較多的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開展的必要融資,導致風險隨著債務的增加而增加。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是防范控制政府債務風險的突破口,按照市場經濟對政府職能的要求,建立以服務為本的管理準則,深化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監政。
2、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的劃分
我國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分稅制改革后有所降低,國務院放權后,地方政府擔子沉重,造成中央、地方事權不對等。財政上,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導致債務不斷增加。事權與財權相區別的執行過程中要權責統一的原則。
3、建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系
縱觀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混亂局面,借鑒外國風險管理系統,要選擇并建立適合管理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體系。分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地方政府要對其信息達到透明的標準。只有在中央了解地方政府債務情況后,才能制定出對地方債務有效管理的方案;第二,不斷完善地方政府舉債的法律法規,全面建立地方債務預警機制,降低地方債務風險;第三,實施地方公債制度,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然而,在目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體質下,通過“增收節支”,達到收入、支出相平衡的狀態。債務風險也就隨之消失了。
參考文獻:
[1]張陽.地方政府債務的成因探析與解決路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4).
[2]敬志紅.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3]馬丹丹.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D].蘭州大學,2011.
[4]錢潔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5]魏佳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與新型城市化融資.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6]郭林永.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問題研究[D].湖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