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亮
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美麗中國首次作為執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國建設五位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據。在東莞市大力推進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的背景下,結合東莞市美麗幸福村居建設政策,我們認為水鄉地區的農村建設既要提升村莊環境及基礎設施,更要加強農村的造血功能,實現“既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于是在推行美麗幸福村居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村莊特色項目與產業聯動項目,通過促增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通過項目的持續發展來傳遞“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打造要“美麗”,更要“幸福”的“水鄉夢”家園。
關鍵詞:金鰲沙村;美麗幸福;人居環境;造血功能;低碳環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與農村的經濟差距不斷拉大已成為我國基本國情,在中央提倡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就必須補上鎮村平衡發展這塊短板。東莞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只有市、鎮兩級行政架構的城市,從最早的接受“三來一補”城市到今天的制造業名城,經歷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初期粗放發展階段,不可否認的是幾十年來,農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環境資源支持著城市經濟發展,村級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但如今有限的農村土地已成為稀缺資源,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嚴重的空氣、水體污染,在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以前的嶺南風情村落被大量的工業區包圍、擠壓,河涌消失、斷流,農田耕作荒廢、魚蝦難覓蹤跡,以往榕樹下彈唱木魚歌的景象難再現,洗腳上樓的村民幸福感、鄉愁感嚴重缺失。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全新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生動形象表達了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2015年,東莞在全市鋪開“美麗幸福村居建設”工作,作為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的核心城鎮,洪梅鎮金鰲沙村入選2015年全市啟動的10條“美麗幸福村居建設”項目試點村之一,在全面推進該村美麗幸福村居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落實美麗幸福的內涵和理想目標。
1 美麗幸福村居的內涵和理念
洪梅鎮在東莞市屬于經濟相對落后的鎮區,但同時也是傳統水鄉農村特征保留得較完整的鎮區,近年來金鰲沙村通過我市的“五整治”等政策,大大地提升了村居設施和面貌,根據該村的交通地理優勢和原生態環境條件,本次美麗幸福建設不再只滿足于單純的基礎設施完善或環境美化。
美麗幸福村居涉及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美麗(基礎層面):做好村莊基礎設施與功能性設施的建設;二是幸福(物質與精神結合的層面)通過傳統特色項目的“造血功能”使村民收入增加、生活富足,同時又引導村民接受和適應現代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經過深入調研,金鰲沙村正正能挖掘出這兩個層面的內涵,以農業基礎為依托,既完善基礎設施的不足,也提升農民生活環境,同時有望實現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2 打造金鰲沙村美麗幸福村居的主要思路
水鄉人民都有過河涌暢泳的美好回憶,金鰲沙村保留了較好的傳統水鄉風貌,村前河涌肌理迂回優美,且現狀水質條件較好,夏日里經常有村民和附近企業工人前來游泳,該村又地處沿江高速出入口和洪金路附近,交通條件優越,于是水鄉人民童年回憶中的“天然泳場”的構思由此萌芽。
(一)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牌”
從村莊的自然肌理、發展興衰、現狀延續來看,每一條村都存在特有的地理環境與發展軌跡,每個村莊都具有獨立性和個性,為此我們反對“照搬照套”與“大拆大建”,我們認為實現村莊獨特的品牌特色才是正道。于是我們堅持結合村莊現時的肌理、脈絡和既有建筑,來確定金鰲沙的綜合發展策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莊環境的同時注重特色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地選取了該村的村前內河作為“天然泳場”選址,打造金鰲沙村的品牌特色項目。既能成為村民的休閑健身場所配備,完善了該村缺乏休閑空間的基礎設施需求,也能吸引外來人員進村游泳與消費,從而希望能激發村內服務行業的增加,推進產業聯動發展,讓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這個“天然泳場”項目將成為金鰲沙村的村莊特色名片,并成為該村的“造血功能”項目,刺激該村的經濟創收與綜合發展。
(二)致力實現產業聯動發展
金鰲沙村現仍為農業生產村,水稻、香蕉等農作物依然占據該村村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農業產業基礎前提下,要實現產業聯動發展,才能給予該村一個新的生命力。為此我們在“天然泳場”附近規劃了一個“有機種植農場”,農場的所有農作物都是通過廚余收集轉變的有機肥料種植的,讓親子農務體驗與低碳環保激情碰撞,形成另一個吸引點。如此一來,體驗天然泳場的親們可以同時來參與有機農場的親自活動,事后還可以帶點“有機種植”農產品回家與親友分享,來體驗“有機種植”的親們,可以順便懷緬一下童年在門前河涌游泳的樂趣,彌補了“天然泳場”項目中外來人員游泳活動時間相對短暫的實際問題,有利于留住消費人群,相得益彰。消費人群在金鰲沙停留的時間大大增長,于是農活體驗、餐飲、游泳用品服務等等行業便有了生存空間,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三)提倡推廣“低碳”、“樂活”
在與市美麗幸福村工作機構的專家不斷溝通探討中,我思考了一個問題,當金鰲沙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村容環境得到提升,村民收入得到增加,是不是就已經達到了“美麗幸福”的層次?我的答案是:我們要做的還應把低碳、樂活的生活理念、價值觀念進行傳播灌輸。
通過金鰲沙村“天然泳場”、“有機種植農場”“內河涌美化提升”等項目,實現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支持該村產業聯動發展。最終我們更加應該向往的,應該是讓群眾逐步了解和參與到“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來。例如廚余(即餐廚垃圾)收集處理、陽臺屋頂綠化美化、蔬菜有機種植、舊廢電池收集、廢品利用等等,在這些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讓村民不斷領略到各個項目背后所蘊含的簡約、健康、可持續以及更多的生活內涵,從而達到提倡低碳環保、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的目標。因此我們根據實際條件在金鰲沙村醞釀了一個“有機種植”農場,種植所用的肥料是通過餐廚垃圾收集所得,同時將該農場設為兒童及青少年農作教育基地,通過與學校的合作,讓學生們首先參與廚余收集的行動中,形成環保低碳的生活習慣,再把此種健康習慣帶回自己的家里,逐漸帶動全家拒絕浪費,讓村民潛移默化地接受與適應低碳健康的生活態度。同時,村民“有機種植”的蔬果可以作為商品出售,增加村民收入,如此一來,又將為持續提倡低碳健康提供動力,讓產業聯動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洪梅鎮金鰲沙村美麗幸福村居建設工作的研究與思考發現:村莊人居環境得到提升,促增收入、幫助脫貧,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與體現,人們在此過程中慢慢轉變價值觀,領會更高層次的“幸福感”,從而增強人民群眾對家園的肯定與歸屬感,反過來又能提升村民建設家園與改善生活的積極性。這是我參與美麗幸福村居建設工作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