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娟
摘要 構建現代大學制度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界理論探討和改革實踐的熱點問題。本文分析了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內涵,然后回顧我國大學制度的發展歷程及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探索,并分析了我國現行大學制度的缺陷,最后從宏觀和微觀等方面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提出了多項措施和建議,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詞 大學制度 現代大學制度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01
大學是追求知識與探究真理的殿堂,也是社會進步與思想先導之所在。現代社會中的大學,其組織重要而復雜,大學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財務經費的支配運用、課程與教學之設計等等,均有賴于大學組織的健全有效與大學制度的完善。而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構建與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成為緊迫而又現實的任務,現代大學制度研究也成為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然而,盡管高等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現代大學制度作了各方面的探討和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成果,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在理論探討還是實踐運用中,都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缺陷,已經影響到我國現代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反思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問題是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不能回避的課題。
1我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探索
什么是現代大學制度?這是研究和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現代大學制度作為一項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務已被廣為接受并付諸行動,但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定義,目前理論界尚無準確、明晰、公認的界定。學者們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自己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理解。如別敦榮教授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是在解決現存大學制度積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大學制度;周川教授認為,現代大學制度既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并且是“多國的”,是多種制度的總和。盡管學者們的觀點各異,但基本都認同現代大學制度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是指大學與政府、社會、市場等外部系統所形成的制度體系,微觀層面是指大學內部的組織機構及運行機制。
我國現代大學的發展起步較晚。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建設,這被學術界視為我國現代大學的正式建立。盡管只有百年的發展歷程,但是,考察1912年蔡元培頒布的《大學令》,可以發現,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發展起點并不低。1917年蔡元培長校后,在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建立起一系列民主管理學校的大學制度,而且也樹立起北大大學自治、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精神。此后,中國大學經歷了幾十年的連番戰亂、思想運動、撥亂反正及恢復重建的曲折過程,盡管在這大半個世紀的時間中,以西南聯大為首的中國大學在艱苦的抗戰時期仍然堅守學術自由、民主自治等大學制度及理念,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亮點。但是,嚴格來說,當時我國大學尚沒有建立完整而科學的現代大學制度。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和大學制度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但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亟待建立完整而科學的現代大學制度。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開始了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總的來說,這些制度改革的探索是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的。
首先,宏觀高等教育改革與制度建設。
1985年國家頒布的《關于改革教育體制的決定》、1988年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了高校自主權問題。1986年,國家頒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進一步提出:大學可以擁有八個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在此期間,國家還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政策,界定了政府與高校的職責,進一步促進高校實現自主辦學。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出臺,提出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這一指導思想的出臺,不僅明確了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在體制方面確定了大學自主辦學的改革方向。同時,《高等教育法》也對高校的法人地位進行了規定,并且明確了高校在民事活動中必須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這就從法律上對我國的高校自主辦學問題及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做了明確界定。在這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大學內部制度改革探索。
與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相適應,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自身也開展了內部制度改革的探索。這也是在國家提高高校辦學水平這一大的政策背景下進行的。90年代后,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先后實施了“211工程”、建設一流大學工程、“985工程”、高校合并與共建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高校組織結構調整、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并伴隨著改革,先后建立了一些新型的大學制度,進行了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改革探索。
2我國現行大學制度的缺陷
如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多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嚴格來說,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制度,我國現行大學制度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與缺陷,亟待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具體表現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
首先,宏觀層面。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在宏觀層面指的是大學與政府、社會、市場等外部系統所形成的制度體系。宏觀層面的大學制度建設就是完善大學與政府、社會、市場等外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規范、公正、高效率的制度體系。但是,目前我國現行大學制度在這主要的三個制度體系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而現代大學制度外部體系的重點是大學和政府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宏觀層面的核心問題。
在我國,一直以來,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很多問題,政府的權力過大、過泛,管理不到位等現象仍然存在,極大得阻礙了大學的發展,大學的辦學自主權仍然不能完全實現。這在政府對大學的集權管理與行政管理兩個方面表現尤為明顯。政府事無巨細,一概對大學行使管理權。如政府控制著大學資源的分配,掌握著法律的解釋權,及大學最高層領導的任免等權力。大學中的各方面事務仍然或多或少的受著政府權力的控制,大學對于上級的紅頭文件不可能置之不理,大學中的各職能部門也仍然沒有改變等待行政主管部門下達命令、布置工作的習慣。這些不僅使得大學主體性地位缺失,也造成了大學定位不清等后果,都極大地束縛了大學的辦學自主與學術自由,不利于大學學術的繁榮。
其次,微觀層面。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微觀層面主要包括組織結構、權力體系、人事體制等在內的大學內部制度體系建設。
組織結構方面,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大學內部的行政機構基本是依據科層制模式建立起來的。科層制是典型的官僚行政模式,具有較強的行政特征和集權特征,強制服從、專制集權是這一管理模式的突出特點,最終導致了許多不良現象和弊端滋生。如:極大地挫傷了大學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導致行政權力膨脹、“官本位”等現象在大學中泛濫;導致大學機構僵化、創新力不足等。
大學內部管理權力是大學制度的核心問題。我國大學管理權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行政權力侵蝕學術權力。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思維在大學中根深蒂固,行政權力幾乎完全取代學術權力,行政領導者即使對于學術事務依然實行行政指令性管理。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官僚作風盛行、“官本位”的價值取向泛濫。其二,管理集權化,學術權力被忽視。一直以來,我國大學內部管理表現出比較嚴重的集權特征,民主難以實現。院長和系主任都由校長委任,必須對校長負責,校、院、系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基層的教授一般都很少有機會介入各個層次的決策過程。這不僅壓制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嚴重削弱了學術權力,導致管理效益低下。
教師制度是人事制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國大學教師制度仍然有許多弊病。比如,行政權力完全控制著教師的人事任免、聘任、考核等,教師難以在和自己休戚相關的人事制度中具有充分的發言權;教師聘任制度有待完善,教師缺乏競爭力;教師考核、分配及流動制度存在誤區,使得學術不良行為泛濫等。
總之,我國現行的大學制度體系中,無論是宏觀大學制度體系還是微觀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及制度體系,都存在著許多弊端與缺陷,集中表現為計劃性、集權性、行政性三個特征,導致了許多問題產生。構建現代大學制度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和根本。
3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思考
歷經了百年的曲折發展歷程,我國大學已初步建立了較完備的制度體系。新時期,大學面臨著內外部方方面面的機遇和挑戰,大學承擔了更多的社會使命,這一切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符合時代特征的現代大學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轉型期我國大學學術繁榮的根本保障。
3.1改革現代大學宏觀制度體系
理順大學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協調三者的利益沖突,是現代大學宏觀制度體系建設的核心所在。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對于大學的調節作用,確立大學的主體地位,逐步擴大大學的辦學自主權。
首先,確立大學的法人主體地位。《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大學具有自主辦學的相關權力,但在實踐中卻難以有效實。“就當前我國大學與政府的關系而言,主要特征是把大學看作是行政組織的附屬機構或者是行政組織的延伸,對大學實行一種高度集權的行政控制方式,采用剛性的行政方式去控制和管理大學。”實際上,大學在現實中并沒有真正成為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因此,必須通過制定相關配套制度,保障大學能夠真正擁有辦學自主權,才能充分發揮大學的辦學積極性,促進學術的繁榮與發展。
其次,科學合理建構大學法人治理結構。大學法人主體地位的確立,必須由大學法人治理結構來保障,也通過大學法人治理結構得以體現。可以嘗試借鑒現代企業公司制度經驗,建立委托——代理人制度,以實現我國大學法人地位。另外,為了確保大學的運營,也可以在部分大學中建立并完善董事會制度,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大學管理,將企業管理中的豐富理論和經驗靈活運用到大學管理中,為大學辦學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咨詢和決策。
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和社會監督制度。大學是開放性組織,信息公開是其重要特征。現代大學制度必須體現現代大學對社會、國家、學生、家長負責的精神,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因而,大學必須收集、分析自身運行中的各種信息,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的查詢和監督。當然,這些信息也是政府和社會對大學運行狀況進行評估的基本依據。傳統的政府評估大學不能體現大學的自主性,政府政策的意見對大學的運行具有強制性的作用。因而,必須避免政府直接評估大學的狀況,建立一套科學的大學評估機制。而建立獨立于政府與大學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機構是客觀、公正地對大學進行評估的有效方式。這個評價機構與大學之間是平等的地位,從而更加充分地尊重了大學的辦學自主性及大學的自身特色。國外發達國家的中介組織和認證機構值得我們借鑒。
3.2完善現代大學內部制度設計及治理結構
首先,正確處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大學制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大學管理權力的劃分問題,正確處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是大學內部制度建構的基礎。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本就有著不同的屬性和特征,其運行規律也大相徑庭。但毫無疑問,大學組織的本質特征是學術性,學術權力是大學組織內的核心權力。而行政權力是服務于學術活動的,最終是為了保障學術活動的順利進行。從根本上來說,大學組織內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根本目標是不矛盾的、一致的。因此,在大學組織中,在保障學術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必須保持相對平衡,互相支持。
然而,在我國現行大學制度中,大學內部學術權力的缺失和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失衡現象嚴重,學校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名存實亡,成為擺設。因此,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平衡關系。如提倡大學管理逐步實現專業化,避免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侵蝕等。其中兩方面最為重要:一是學術權力在大學學術事務中必須處于核心地位,這是保障大學學術性特征的前提;二是消除集權制管理,分散部分權力。可以嘗試擴大院系的自主權,將權力適當下放基層學術組織,激勵他們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
其次,建立教授充分參與學術事務的制度。在學術方面,教授毫無疑問是最具有權威和發言權的,因此,對于學科發展、學術研究等學術事務,必須尊重教授學者們的想法和意見。可以建立以知名教授和學者為中心的各種學術機構,教授委員會和評議會制度是有效的學術治理形式。
第三,促進學院制的有效實行。組織結構扁平化、彈性化和多元化是改革目前我國大學內部組織結構的三種思路,也是大學作為一個具有“松散結合系統”和“矩陣結構”組織特征的反映。近年來,我國大學普遍推行學院制改革和試點工作,這是上述改革思路在我國大學中的具體實踐。學院制改革一改大學原有的組織結構,依據學科問的不同特征,設立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這一改革思路根據我國國情,提倡按一級學科設系,按學科群設學院。由此,學院制改革使學院成為學科和事業單位矩陣交叉的結合點,獲得了一定的權力。這不僅有利于學科發展、學術交流,而且有利于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優化資源配置。
第四,深化大學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具體來說,首先,必須建立真正完全的教師聘任制度。教師制度改革的根本和關鍵就在于改革聘任制度。應依據教師的學術水平建立多元考核評價及聘任制度,打破論資排輩等舊觀念,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必須建立擇優聘任制度。大學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職稱結構和崗位比例,促進教職工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并擇優聘用。再者,改革教師激勵制度和教師資源配置制度。重視精神層面的激勵作用,建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樹立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樹立開放合理的人才流動觀念,建立積極的人才引進制度,并制定保障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總之,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大學內外部、宏觀與微觀等多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于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改革探索。盡管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問題復雜而又特殊,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很難說清構建一個怎樣具體而又明確的制度體系,然而,我們仍然堅信,對于大學的存在來說,應該有一種“制度”能夠比較體現其真理性的終極價值。作為一種制度范型,它摒棄當下不符合學術發展邏輯、不利于高校發展的一切形式與因素,最大可能地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原則要求,從而實現學校、政府、社會的和諧互動以及學校自身的良性運轉,孕育或培養旺盛的學術生命,承擔神圣的“社會良心”之使命。這也許就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也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者們所應該秉承的最根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