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華 孫文娟
摘要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是珍貴的財富,是我國國民精神的體現,其能夠推動個體成長進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培養與發揚工匠精神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版塊,其是體系化的,必須從文化、教育、體制等多層面著手,讓政府、社會、個體融匯成一個整體方可實現。
關鍵詞 大學 思政教育 大國工匠 培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IO.16400/j.cnki.kjdks.2017.05.043
工匠精神是在手工業的興盛的情況下誕生的,源遠流長,是我國文明的瑰寶,是我國精神的支柱。伴隨大工業時代的到來與手工領域功能的弱化,工匠精神正在逐漸遺失。但是,這種精神與當今時代并非是格格不入的,相反地,其對我國中國夢的實現、個體的進步、社會的進步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所蘊含的敬業精神、實踐理念、師道理念等,是珍貴的理念資源,在我國各領域的運用頻率較為頻繁。在思政教育理念下討論該命題,能夠培養與發揚工匠精神。
1培養大學生大國工匠精神的意義
1.1大國工匠精神是當代大學生塑造合理價值觀與職業觀的指導精神
大國工匠精神在職業觀的成型過程中極為關鍵,映射了就業人員的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行為,與其人生觀關系密切。“大國工匠精神”包含“職業心態、敬業態度與人文素質”,這與塑造大學生品性的思政課有著極密切的關系。高校思政課開設的初衷是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而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在價值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過程中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培養大國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課的新任務。
1.2大國工匠精神是個體進步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衡量標準
大國工匠精神與大學生以后就業是聯系密切的,是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參照物。科學的職業規劃,能夠讓大學生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并且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也有著一定影響。在培育大學生優良的職業素養階段,能夠讓大學生的價值得到體現。在應屆生就業領域,大學生的職業道德作為一類硬性指標是不可或缺的。走入職業領域的大學生應明確,有著過硬的業務能力與優良的職業素質,與自身的人文素質類似,是職業發展的基礎。
1.3大國工匠精神是大學本身進步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的指導精神
大多數公司對大學應屆生的職業素養的基礎類需求是:除開必須具備的業務能力外,還需要兼備人文素質,當中職責感最為企業所看重。領導層的觀點是,經驗、學識與技能能夠在實踐中檢驗,然而大學生的品德等人文素養是大學生在學校中就應該有的。所以,大學在倡導提升學生業務水準的階段,也極為關注大學生的職業品德的培育。
而強化大學生就業基本素質也是大學所要求的,其與大學的進步息息相關。應屆生在企業中的認同度映射了大學的辦學水準,這需要大學以企業需求為引導,注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尤其是“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讓其在職場中能夠立足,為大學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奠定基礎。
2大學思政教育與大國工匠精神培育
對工匠精神必須包括涵義、層級的解析,并且也應注重對其特點的歸納與貫徹。而從大學思政教育理性培養的視角來說,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版塊中,應包含專業特征、職業特征、人文特征三大特征。
2.1思政教育需要致力于培育兩類理性的能力
思政教育的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學說,該學說通過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來進行闡述。其一,在方法論層面,應強調實際操作的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一致性,讓研習、改善技術階段,讓操控流程更為可靠、準確,發揮最大的效能。
其二,在價值論方面,應注意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一致性。技術理性的使用并非單純地灌輸技能,還包含在技術使用階段的全部社會流程。思政教育應使用馬克思主義學說,從“方法論”與“價值論”的視角,來健全大學思政教育系統,并完成指導與評價,將兩類理性融于整個教育流程,讓學生意識到有著專心、謹慎等職業精神是立足于社會的根本,進而形成工匠精神。
其三,在思政教育中培養大國工匠精神的專業性。技術理性是對技術準則的應用,也是技術對時代的反省,其實際操作流程是意識形態教育與探究的流程。其一,應在思政教育階段,重視技術的使用、技術的發展、技術商品的投用是不是與當代社會需求相符。其二,在思政教育階段,尋求社會狀態中的真善美。科技為人類所用,映射了人類對美滿未來的熱切期盼,讓學生去追尋美好的事物,進而讓工匠精神的專業屬性得以凸顯是極為重要的。
2.2思政教育需要利用兩類理性的功效,凸顯工匠精神中的職業性
其一,在思政課堂上,利用兩類理性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加強職業理念。科技的進步映射了人類生活品位的提升,科技在此方面呈現出了自身的價值。迎合他人即外部價值,而迎合自身就是內部價值。從該方面解讀技術職業,工匠不純粹是勞動人,也是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這樣,其社會地位會提高。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體現了人的外部價值與內部價值,在實際操作階段,解析歸納兩類理性培養的功效,有助于學生對工匠精神、工匠理論的認可感,進而形成職業素養。
其二,在思政教育的誘導下,利用兩類理性培養有著獨立人格的工匠,強化職業歸屬感。思政教育誘導學生解讀何種科技的發展才能夠為民眾帶去福祉。很明顯,只有與社會進步定律相吻合的科技創新才能夠帶來幸福感,才能夠指引學生的人生道路。而通過兩類理性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三觀,誘導學生在揭露科技定律階段,解讀人類的道德源動力與道德行為,讓科技的進步始終以“善”的倫理目標來實現,進而讓工匠精神得以凸顯。
2.3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系統中將理性轉變為理論,凸顯工匠的人文性
(1)應凸顯兩類理性,分層級培養人文性。專業課學習是為了化解實際的技術難題,而思政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文素質。
首先,在教科書系統轉變成教學系統的階段,應關注科技理性向精神生活的轉變。教科書應具備完善的理論與邏輯知識,讓抽象的理論以具象的實例模式灌輸給學生,此種教學模式的重點是對語言的理解。技術理性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怎樣利用技術理性的文字闡釋涵義,讓晦澀的理論變成具象化的實例,讓學生的技術理性成功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命題。
其次,在理論系統轉換為信仰系統階段,應關注價值理想向分享幸福理想的轉換。理論系統倡導對已有理論的解讀,信仰系統看重的卻是未來。在初次轉化階段,學生接納了技術理性,而在第二次轉換中則要引導學生反省,讓學生在終極關懷中獲得幸福感。
再次,在教科書理論向教學生活化實踐的轉換階段,應體現兩類理性的一致性,并完成技術創新服務。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貫穿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整個過程,而生活并非一成不變的,其提倡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讓生活的目標與學習科技的目標相統一,進而形成技術創新的意愿。
(2)教學模式應體現兩類理性的本質屬性、分層級體現人文性。
首先,思辨理論的使用。思辨體現了兩類理性,思政教育應注意思辨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在精神世界的構造階段,利用思辨學說來化解對應的技術難題。
其次,技術的解蔽。技術難題不能無目的性地解決,學生應在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中找到人的主體性與技術使用的可靠性。思政教育以正確的三觀與社會進步的定律來解蔽技術,讓技術的進步帶給人類幸福感。
再次,經驗的驗證。思政教育通過實際經驗,完成對晦澀理論的解讀,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間搭建了“溝通”的媒介,讓技術研習與理性互為參照,讓創新能夠完成。所以,思政教育在教學版塊的規劃、教學實例的抉擇與教學語言的表述階段,都要注意思辨性,使用方法論。
(3)教學系統需要參考理性需求,分時段凸顯人文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注實踐。在思政教育階段,其體現了兩類理性,解讀技術行為對政治環境、個體信仰與社會管理的作用,構建人文素質。其次,在專業的實際教學中,應將理性轉變成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將理論系統轉換為素養系統、情感系統,讓人文素質精神能夠成型。再次,在實際操作教學中,參考兩類理性的思維、模式,培育人文素質中不可缺少的創新精神。實際操作教學,在大學思政教學中不可取代,是指將全部理論,包含思政教學與專業課融合,有著學科交叉的特征。
3結束語
綜上,大學思政教育與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著眼于未來教育興國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實現中國夢、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倡導創新,突破了以往的思維定勢,對我國現階段的建設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