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煦 高煒斌 張枝苗
摘要 作為一種新的高等職業教育選拔錄取學生的方式,提前招生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通過對提前招生類學生特征的分析,提出改進提前招生人才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提前招生 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提前招生是江蘇省根據教育部和江蘇省相關文件,為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加強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在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單獨招生基礎之上,開展的一種招生改革制度,其前身即高職院校單獨招生。高等職業教育提前招生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研究,進一步完善了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多元化的選拔及錄取制度,招生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從而使一些基礎知識相對較弱但符合職業教育特征的學生,最終能夠順利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作為省屬示范高職院校,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自2013年開始實施單獨招生改革試點,2017年根據江蘇省要求更名為提前招生改革試點,考試除了江蘇省文化知識聯考外,為避免以往面試中1位考生面對多位老師而出現緊張的情況,更利于考生正常發揮,摒棄了傳統的面試,而是采用上機進行職業傾向及綜合素質測試,考察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質、學習能力與學習潛力、職業傾向、專業潛能、心理素質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提前招生考試錄取體系。但隨著近年來參與提前招生的高等職業院校數量大幅增加,招生規模及計劃亦在擴大,如何把握提前招生人才選拔原則從而招收更加優秀的人才,如何根據提前招生生源的特點進行特色培養是每個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
1提前招生人才在選拔和錄取過程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教育廳在做好2017年提前招生工作文件中亦要求在單獨招生改革試點基礎上,推廣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單獨招生改革工作中所取得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有效開展提前招生相關工作,同時完善“知識+技能”的這一考核辦法,各高等職業院校需要充分結合本校的教學要求及特色,按照所制定和公布的選拔錄取方案,對參加的考生進行必要的技能考核或面試。但高等職業院校在提前招生錄取工作方面尚存有以下問題需要改進。
1.1側重文化科目聯考,缺乏職業素質考核
學生在提前招生考試報完名后所面臨的第一個障礙即文化科目聯合測試。文化科目聯合測試由省教育考試院負責,測試科目僅為語文、數學、英語,總分300分,按A、B、C、D四個等級呈現,大多數考生不能獲得免試,因而必須參加聯考,且學生往往會對聯考投入大量精力,以期取得較高等級和分數,這就造成絕大多數考生過分側重文化科目聯考所要求的文化基礎知識,從而忽視了對職業素養的培養,這也直接違背了國家最初實行高等職業教育提前招生的初衷。
1.2面試或職業傾向素質測試較為單一
面試主要考察的是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質,如理解、分析、表達、交流、邏輯思維等能力及行為舉止等,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采用開放性問題和問答方式進行面試,這種考核方式雖能考察考生的表達、交流、邏輯思維等能力,但卻很難反映考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且很多考生在面試時面對多位老師,經常會由于緊張而發揮不佳。職業傾向素質測試則采用上機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潛力、職業傾向、專業潛能、心理素質等方面,能夠消除考生的緊張感,更利于考生正常發揮,但學生是否具有學習所選專業的能力,是否具有較好的動手能力同樣很難反映出來。
2提前招生類學生特征
2.1學習基礎薄弱
不同于本科的提前批次招生或自主招生針對的是最優秀的學生,高職院校提前招生中有很多學生是因為學習基礎薄弱,文化課成績較差,參加高考進入本科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了提前招生。這部分學生或是由于當地教育水平較低,或是由于從小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理論課成績較差或偏科嚴重,表現在提前招生學生入校后的幾次綜合性考試中,其成績較普通高考類學生相差較大,特別是在專業基礎課上差距更為明顯。
2.2自信心和自制能力較差
提前招生類學生在入校后,由于自身學習基礎較弱,學習習慣較差,較普通高考類學生存在較大差距,在眾多方面的活動或競爭中處于下風。因此,提前招生類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的熱情,放松自己對學習的要求,同時產生厭倦、抵觸的叛逆心理和行為,主要表現在這類學生往往上課不認真、不積極,如果任課教師要求不嚴甚至會逃課;課堂中利用手機聊天、打游戲、看電影現象頻繁發生;迷戀上網打游戲,沉迷游戲不能自拔;過多地參加兼職等活動。
2.3專業學習興趣高
提前招生類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參加普通高考選拔,但在選擇專業時卻更加理性,他們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更多是根據自身興趣及專業的就業情況,因此在入校后,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期望將來找一份好工作,他們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表現突出,特別是在一些強調實踐動手能力實訓課。因此,對于提前招生類學生,只要稍加引導,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2.4實踐動手能力較強
眾所周知,多數提前招生類學生在學習方面基礎較為薄弱,經過高中的枯燥學習更厭倦學習理論知識,在背誦和記憶方面也不占優勢,但這些學生的思維相比統招生卻更為靈活,能夠更好地適應形象思維,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對于新的操作技能領悟較快。
3提前招生類學生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3.1制定符合提前招生類學生的人才培養計劃
人才培養計劃是一個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既規定了不同課程類型相互有機結合的方式,同時亦規定了不同課程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式和比例。針對提前招生類學生總體的學習情況,必須制定區別于統招生的人才培養計劃,在課程設置中要根據提前招生類學生的特點增大實踐課的比例,課程設置中要注重實踐課的安排和教學,始終將培養學生實踐技能作為第一要素貫穿始終。
3.2進行課程結構改革
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方面必須緊緊地跟隨時代的步伐,特別是在課程設置,傳統的課程結構通常分為必修通識課程,包括軍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英語、高等數學、就業與創業指導、職業溝通與技巧、心理健康教育等學院層面通識課程;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進入社會必備的基本技能;專業方向平臺課主要是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包括了各專業所開設的實驗實訓課程、專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及證書考核、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通過分析提前招生類學生所具有的特點,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要加大通識課程的教育,更要重視專業實踐課程,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情商。依靠通識課程的學習和專業實踐課的帶動,進一步促進本專業方向平臺課的相關理論學習,真正地形成“兩頭帶中間”這一均衡發展。
3.3改革課程內容
傳統的課程內容均為先理論后實踐,教師在課堂中往往進行的是“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和降解,提前招生類學生本身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在這種教學模式和內容下學生聽得枯燥無味,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因此,高職院校應不斷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緊跟時代,同時可以采取模塊化、項目化等教學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手腦并用,做學同步,團隊協作,形成“實踐引導、理論跟進”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3.4進行教學考核評價模式改革
提前招生類學生的教學考核評價模式不能夠集中在理論知識,應根據其自身特點將考核重點集中在實踐技能、動手能力、分析及創新能力等綜合性的評價,進一步地與提前招生學生的人才培養計劃、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方面相結合;在教學考核過程中亦不再是簡單的課堂上的評價和末考試卷成績的評價,考核結果應是根據學生通過學習后所掌握實踐技能的情況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轉化應用程度進行的最終綜合評價。在評價范圍上不應再是僅僅獲得任課教師和學校的認可,更應該將企業、行業和社會對學生的評價融合進來,這樣一種考核評價模式才真正是學生職業素養及工作能力的最終體現。
★基金項目:2016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6JY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