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安 黃飛 潘樹林 劉建華 賀勝英
摘要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類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是目前它存在教學目標不合理,教材內容更新滯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枯燥、缺乏實踐等問題,論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實踐、教師素質等方面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措施。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 教學 改革 實踐
“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不僅是我國一項基本的環境管理制度,目前以作為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它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為根本,以研究規劃、區域開發、建設項目等帶來的環境影響為目的,并提出相應的環保建議及措施的課程。隨著國家環境影響評價法規與技術導則不斷更新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環評教學模式已逐漸落后,以致培養出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要求。論文從課堂教學現狀出發分析目前高校環評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并提出相關對策,以培養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應用型環評人才。
1環評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僅局限于教材
環評課程具有實踐性較強,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目前很多高校教學只講解環境影響評價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未補充講授該課程所需的基礎知識。例如在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時,如果學生沒有生態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只能膚淺地說明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難使學生識別出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間接或累積影響。此外,目前大部分環境影響評價教材偏重理論,操作性不強,內容更新滯后,新發布的技術導則在教材中不能及時得到更新,對學生環評技能培養也非常不利。
1.2教學重點不投突出
環評是一門包括大氣、地表水、地下水、生態、固體廢物等多種環境要素評價的課程,而且項目生產工藝千變萬化,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很多高校該課程的學時數相對于內容量均偏少,把所有教材上的知識點全都灌輸給學生基本上是不現實的。若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重點,這樣會讓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失去學習興趣。實際上環評涉及的環境要素雖然很多,但是所有環境要素的操作方法和流程非常相似。教師教學時應選擇代表性要素如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進行詳細透徹講解,其它要素可以對比著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進行講解,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盡量做到以點帶面,讓學生搞清楚環評的一般套路,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3教學方法單一
首先縱觀高校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多呈現出內容量多與課時量少的問題,而教師往往被這一問題局限于“教師教一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略了教學中的另一主體學生,將導致學生聽課被動、學習積極性下降、課堂教學氛圍差。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學生對于接受新知識失去興趣,主動思考便無從談起,更不會融會貫通了。
1.4課程實踐太少
教師將大部分的課時用于理論知識講解,分配予案例與實踐教學的課時較少,學生缺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將會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更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素養。例如對廢氣無組織排放的大氣防護距離以及衛生防護距離計算,盡管可以根據相應環評軟件進行計算,但是具體到某個項目時,其所涉及的面源、地形、氣象等參數不同,其相應的軟件參數也會變化,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軟件。對于這類問題,應不僅要讓理解廢氣無組織擴散的規律和軟件參數概念,更要讓學生學會環評軟件操作與計算,最終才能達到學生掌握技能的目的。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師長期在校內進行環評理論教學,脫離于環評實踐,以致于所傳授知識缺乏時效性,可操作性不強。
2環評教學改進建議
2.1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環評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知識目標主要為教師通過教學使學生對課程教學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形成的知識構建,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即了解、熟悉、掌握。而環評作為一門包括法律法規、環境標準、技術政策、產業政策、環境監測、技術導則、工程分析、現狀調查、環境預測、環境評價、報告編制等多方面內容在內的綜合性學科。課程內容繁雜,涉及面較廣,這就需要教師對每一部分的內容進行精準定位,才能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
技能目標是知識目標中對于必須掌握知識的進一步升華,一般為在掌握原理的情況下會熟練運用。比如燃料污染物排放量計算,燃料不同其污染物排放量計算公式也不一樣,甚至對于其中一種燃料其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的計算公式也不相同,這些計算方法都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
2.2加強課程實踐
環評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術型課程,教材只能作為環評的理論基礎,教學的重點在于實踐,應多以真實項目的環評報告書作為教學案例,分析闡述各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再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結構順序形成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所以教師應多關注技術導則更新,帶領學生在社會上適當參與環評實踐活動,以提高自身的環評素質。此外,教師還需向學生適當介紹目前我國環評職業資格考試特點,以便于學生畢業后參加該類考試。
案例分析應作為環評教學內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對理論知識起著鞏固消化的作用。教師可提前準備好項目案例通過分組的形式,以每組一個案例自行分析、討論、講解匯報,通過環評案例編寫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好選擇以近幾年比較有影響力的環保事件或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建設項目作為背景。比如2015年發生的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爆炸,以此事件讓學生了解環境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環境風險評估。
2_3改進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探究式的現代教學方式,發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一些較為簡單易懂的理論知識,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師可通過課前提問對學生的自學成果進行檢驗,適當時給予一定補充說明,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程度。其次,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教師可通過使用學生熟悉的環評實例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為學生在今后環評工作中能有效運用理論知識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應是引導者角色,應盡量與學生溝通交流,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4教學要與時俱進
教材的選用應涵蓋當前最新環境法規、標準和技術導則的教材內容,做到與時俱進。教學內容應以最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作為主要技術支撐,以地方環評要求為輔,讓學生知道環評編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具有不同地域特色。此外,作為環評專業教師,應掌握環評的最新發展脈絡及變化,并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與優化。
3結論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僅是知識的與時俱進,更是教學的與時俱進。此外,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與發展,改革教學方法,以使學生真正掌握環境影響評價這門技術,讓環境影響評價這門技術成為他們立足于社會的重要砝碼。
通訊作者:潘樹林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項目(09ZA152):宜賓學院項目(2009Q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