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明雙 鄧硯 李婕 林寧 全斌
摘要 如果把資助育人發展視為一定教育中發展的生態系統,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則是影響大學生資助發展生態的重要因素。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生態具有關聯性、動態性、協同性、平衡性等特征,同時也面臨資助主體能力資助意識弱、重經濟資助輕能力資助、系統合力缺失和需求矛盾的現實生態等問題。構建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生態優化:需要資助主體間的制度創新,以制度健全與創新優化能力資助生態環境;培育能力資助的多樣性,以發展多樣性、定位多樣性和能力素質的多樣性優化資助生態環境;建立多級多方的能力資助聯動機制;整合資源,增加資助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創造健康系統合力生態環境。
關鍵詞 能力資助 能力資助生態優化 貧困大學生
印度學者阿瑪蒂亞·森提出“能力貧困理論”。其理論認為,可以用一個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個人所擁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視的生活能力,來判斷一個人處境。反觀貧困,可說貧困不僅是收入低,更是由于基本的可行性能力的缺失。當下,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各種資助,主要是以經濟資助為主,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保障貧困大學生“入學關”,在培育貧困大學生的“過程關”缺乏系統的能力資助的保障,導致“出口關”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較難。據統計,我國高校在校生中貧困生比例約為20%~35%,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比例較大。右江民族醫學院是廣西民族地區醫科院校的典型代表,它地處“老少邊山窮”桂西紅色地區百色市。有報道提出,廣西高校生源大部分來自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西部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比例高達35%。我們認為要從根源上解決民族地區大學生的貧困問題,需要重視貧困大學生能力上的貧困,提升民族地區貧困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才是根本路徑。
1能力資助的內涵闡釋
王荷殉等認為,從提高家庭貧困學生的能力著手,才是育人的本質,其中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反省能力、就業能力、抗壓能力和感恩能力是貧困學生的必不可少的六種能力。康雁冰提出,能力資助就是幫助貧困生獲得解除貧困的可行能力和能力自由的資助方式。楊紅波等借鑒阿瑪蒂亞·森的“能力貧困理論”,對“能力資助”作如下定義:在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生活消費的前提下,對其資助以培養能力素質為主要目標,通過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打造提升技能培訓的平臺等方式,幫助其通過自身能力的發展而脫貧致富。通過以上對“能力資助”的研究概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能力資助”,即大學資助教育工作者與貧困大學生在“資助育人”與“能力構建”中形成的較持久的活動方式,包括資助思想、資助理念、思維方式、學習態度、學習心理、學習行動以及資助教育工作者與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能力資助育人平臺搭建機制等,概括而言,就是在廣西構建的“獎助貸勤補減緩”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背景下資助“育人”與“能力”提升的培養方式。貧困大學生的能力資助不等同于解決其學費與生活費的經濟資助,它還包括經濟資助以外的育人與能力提升的生態系統,如資助理念、資助育人平臺、資助能力提升品牌舉措、資助精神及心理歸屬、資助者學習力。因此,能力資助是在資助體系各項資助活動中資助工作者與貧困大學生擁有共同的育人與能力提升的愿景,是在資助過程中產生的資助價值取向,以及在資助中以提升受資助者的能力素質所產生的一種固定的穩定的能力資助質量保障舉措機制,并逐步成為資助育人的自覺行為。這種自覺行為與資助價值取向就是能力資助的表現形式。
2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環境
2.1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特征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活動,對貧困大學生的能力資助理所當然是教育的范疇。時下,關于資助的研究,有提出雙線資助、多元資助和近些年關注的能力資助等資助理論或是資助模式。能力資助是在教育活動中尋求一種自身發展的平衡狀態,如果把教育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那么能力資助發展就具有以下生態特征。
(1)關聯性。對貧困大學生資助是貧困大學生與生態環境因素和各相關主體相互協調的結果,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是大學生入學、在學及就業與各主體相互作用的狀態,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資助教育工作者與受助學生之間的關系、受助高校性質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高校與校友或是社會愛心人士之間的關系。總之,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發展生態涵蓋了與其發展的所有環境因素,這些主體問的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與貧困大學生共同構成資助發展的整個生態系統,其中一種因素的變化將引起其他環境主體因素的變化。能力資助作為資助發展生態的一個子環境,其發展必然對資助發展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
(2)動態性。所謂動態性特征,是指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成年個體存在于環境中,處于不斷地發展與提高的狀態,受資助的影響,該個體不斷發生變化。這種動態性要求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發展的狀況。依據教育活動要遵循發展性原則,其實能力資助肯定也要以發展性亦或動態性為要義。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關鍵是提升其各項能力與各項素質,樹立能力資助以貧困大學生為主,以貧困大學生的發展為本,落實能力資助中立德樹人的要求,落腳點是各項能力的充分發展。這種發展以時間軸推進,入學教育、在學職業規劃與專業學習以及畢業就業實踐檢驗從弱到強、從無目標到目標逐步清晰,始終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之中。
(3)協同性。所謂協同性,從宏觀上考究,體現在國家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構建的“綠、獎、助、貸、償、補、緩”等資助舉措是一連貫協調統一的體系,這個體系各部分協同存在相互促進;從微觀上考察,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發展,就是國家資助政策制定者、資助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協調不同資源環境,保持資助生態系統平衡、穩定、公平、公正,促使學生能力資助目標的實現。協同性強調是一種協調能力,是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發展的必要條件。能力資助的實質是貧困大學生要協調自身心理、能力、自尊及行為適應周圍環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協調好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這個能力資助生態系統的穩定。
(4)平衡性。平衡性是指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完整性。我們認為平衡性就是要尊重大學生的差異性,能力資助培育提升要以“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從“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看,在開展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中,要考慮個體之間的現有水平與可能發展的水平,結合個體個性、心理、素養等結構性差別,對不同年級不同貧困生實行不同的能力資助。平衡性生態最高標準就是,“高校貧困生能力資助的最終目標就是使貧困生擺脫精神、心理的貧困和能力的貧困,并就導致他們貧困的心理、精神、能力等主觀要素,針對性地開展能力資助,以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素質和主體自信,激活并調節他們擺脫貧困的主體自覺、主體自由和主體自為,徹底擺脫生存性危機”。
2.2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環境
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環境是以學生能力的發展為中心,并對其發展產生控制亦或影響作用的多維主體和多元環境。貧困大學生資助能力的發展與其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促進和制約的作用,使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發展生態得以保持育人與能力提升的相對穩定。
政策層面上,考察我國出臺的關于大學生資助的各類資助政策文件,發現一個共同資助生態環境:即國家是重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入學,盡量保障高等教育起點的公平:各類各種資助的指導思想明確,也就是資助理念是明晰的;資助條件有統一標準,也有地區彈性的空間;保障措施較為完善;總之,基本區分了政府、高校、受助大學生的各項要求。但是關于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在政策層面上,指導思想不明確、要求缺乏、保障措施無,政策上體現不了政府、高校、社會、學生在能力資助方面的作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的合力。
實際層面上,廣西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活動中滲透著能力資助,有的高校資助辦的資助教育者以能力資助理念展開資助工作,表現在搭建能力資助的平臺;有的高校資助工作主管職能部門,如學工處注重能力資助學工隊伍建設,加強對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明確指導;有的高校的資助一線工作者對能力資助進行了學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這些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必將推動整個能力資助生態系統和生態各主體之間的協調共生。
2.3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問題
第一,資助主體生態意識弱。資助工作人員資助理念滯后,未能滿足現實高校貧困生現實際需求,主要表現在對國家政策吃不準、理解不透,只求完成經濟資助的任務,最終導致只是執行國家經濟資助,未能較好體現國家倡導的育人資助,對能力資助及精神層面的忽視。另外,大學生對國家資助政策存在認知偏差甚至錯誤,表現為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我是民族地區貧困大學生,學校在執行國家資助政策給我錢是理所當然;不去主動理解國家資助政策的目的、分類、發展態勢及資助的理念,只是到貧困認定時爭貧困、做貧困、想貧困,同時也有被貧困、偽貧困等的現象有存在。
第二,重經濟資助、輕能力資助和精神解困。什么是教育質量?潘懋元先生曾做過這樣的論述,“能夠充分發展個人的才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對社會能充分發揮作用,對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之上有明顯提高,這就是教育質量”。假如從能力資助質量層面上考察,我們發現現“單一的經濟資助模式”除助學貸款與勤工助學是有償的資助,其余各項獎助補減免等均為無償資助,實際就是以現金的方式給予大學生,雖說保證大學生入學與就學的基本權利,但是也出現也精神解困、能力資助問題凸顯。在國家“精準扶貧”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以“先進資助理念:能力資助”來改變目前資助生態,凸顯資助的質量。
第三,系統合力缺失。我們認為資助系統合力至少包括政府、銀行、高校、社會、家庭及大學生等六位一體的合力。考察這個系統我們發現政府作為頂層設計者角色,要求銀行或是高校及社會如何開展針對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現實中銀行或是高校僅是作為一項任務在開展資助工作,出現具體操作的資助人員資助理念滯后、服務落實缺位,社會參與乏力;家庭與學生成為“吃資助國糧”的“守望者”。
第四,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的教育需求矛盾:資助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貧困大學生層面考究資助生態,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危機突出、學習困難明顯、能力與素質也困難。這就反應了貧困大學生心理承受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挑戰、學習能力與專業能力有危機、實踐動手能力與組織管理決策能力有缺陷、職業規劃能力與就業能力有偏差、感恩能力與感恩行動有障礙。
3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生態優化構想
3.1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環境的優化:制度創新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針對高校大學生的資助政策,主要有獎助學金政策、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國家資助、高校學生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師范生免費與補助、退役士兵學費資助、大學生入學資助、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勤工助學以及其他資助。政府也相應的制定了各種資助的規章與制度或是辦法;與此對應高校在執行各類資助政策時也制定了本校的各類資助制度或是辦法或是通知;可以說資助方面制度是由保障的。但是,作為民族地區醫科院校的貧困大學生享有上述國家給予的各類資助,民族地區政府有民族自治權、高校有自主權,我們認為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環境的優化——制度創新,主要表現為:第一,要厘清高校與政府的關系,優化外部能力資助制度的生態環境;完善高校內部資助管理機構,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如落實校長負責制,設立專門能力資助管理機構,建立完善的能力資助管理工作機制。第二,國家出臺各類資助需充分考慮能力資助的重要性把“基本保障性資助”轉變為更加注重“發展性資助”,如明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提升工程制度安排。第三,精準扶貧背景下的“精準資助”指導開展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的能力資助,做到“按需資助”,“需”既考慮經濟需求,又要考慮能力素質的需求,以分層資助為抓手的制度。第四,通過調研反饋,民族地區資助工作量大,高校從事資助的工作人員變動率高,亟需建立專業一體化的資助隊伍,必定需要獎、研、績的資助工作制度。如東北師范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李亞員指出,“要讓資助工作成為一個專業、一個職業、一個讓很多人愿意從事并長期不懈努力的事業,其一是專業化隊伍、其二專業化研究、其三專業化平臺”。
3.2培育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多樣性
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生能力資助的多樣性構建必須按照醫科院校貧困生群體的實際和醫務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來構建。在構建過程中,應該堅持發展的多樣性、定位的多樣性和素質能力質量的多樣性。
發展的多樣性。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多樣性是高等教育發展主要趨勢,市場對人才需求既要學術理論性人才,又要操作應用性人才;當下國家號召培養更多的是應用操作性人才。因此,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貧困生能力資助的核心即是促進醫科類貧困生各項業務能力發展和各項素質能力的提升。貧困生個人興趣、特長、奮斗目標對職業承受能力有差別、只有多樣性的能力資助才能滿足不同貧困生的教育需求,能力資助遵循發展多樣性為原則,醫科院校能力資助舉措、搭建平臺以促進醫科類學生醫德素養和能力素質、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為第一要義。
定位的多樣性。就高等教育來說,國家對其的生態位一是“雙一流即一流的大學與一流學科”;二是政府推進的引導一些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據于此,當下大學生態位,賀祖斌教授等認為可分為四個層次,“國家重點建設的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建設的國內一流大學、地方和部門支持的高等學校、高職高專院校”。高校資助工作屬于高等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我們認為對于民族地區的醫科院校貧困生的資助更應凸顯其醫科學校專業性和結合民族地區實情,對其能力資助生態位定位必須是多樣性的,表現為幾種定位:一是經濟資助為基“發展”育人,提升能力;二是按需助學,重視能力資助:三是精準資助,既體現基本保障性資助又夯實發展能力資助,落實攻擊脫貧責任,確保精準貧困戶學生有能力畢業找到工作。
素質能力質量的多樣性。能力資助不僅要有目標性原則而且要考慮差異性需求,如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通識能力資助應考慮開展禮儀、演說能力、辦公軟件、公文寫作、行政管理、英語口語、積極心理、職業素養提升及團隊體驗合作訓練;醫科類貧困大學生除上述通識能力資助外,要強調專業性、技術性與大醫精誠的能力資助。
3.3建立多級多方的能力資助聯動機制
建立建立多級多方的能力資助聯動機制,主要體現在,一是涉及的利益主體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如康雁冰指出,“政府:強化頂層設計和針對指導、社會:強化培育孵化和監督管理、高校:強化政策宣傳和服務支持、家庭:強化物質支持和情感支撐、學生:強化觀念轉變和自我認知”。二是高校作為能力資助教育育人的主陣地,能力資助內容要多級聯動,首先要探索規律,理論指導實踐;其次學業幫扶、心理積極輔導、精神資助與人文關懷同步進行;最后成長助人與筑夢同構。
3.4整合資源,增加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
2016年,朱永新教授在第三屆大梅沙論壇——中國教育改革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指出,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整合資源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對于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的的教育需求矛盾:優質融通的能力資助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個性化能力資助資源供給不足及貧困大學生教育培訓資源不足等。解決上述不足,關鍵是整合資源,比如貧困大學生能力資助能不能打通校際教育、網絡教育、社團黨建教育、培訓比例,減少教育資源的多頭配置和提高使用率;再比如說“公文寫作”、“英語學習”、“演說能力提升”、“禮儀禮節”、“職業素養提升及團隊體驗合作訓練”等高校各二級院系各自為陣,以后能不能打通,高校采取運用“互聯網+能力資助提升”,借助易班、高校公眾號或是精品課程亦或貧困生能力資助特色項目等,在未來教育資助育人系統教育體系中完全可以打通,讓貧困大學生自由學習。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委托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重點課題《新形勢下廣西醫科院校學生資助創新育人機制的構建與實踐》專項研究成果之一(桂教資助[2015]33號)和右江民族醫學院2017年度輔導員專項課題主要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dy2017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