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野峰(湖南省兒童醫院) 編輯|覃靜
發燒、咳嗽,小心半夜加重
文|王野峰(湖南省兒童醫院) 編輯|覃靜

寶寶感冒發燒,白天燒得并不高,咳嗽也很少,為什么到了晚上病情加重了?
你有沒有發現?寶寶經常半夜突然發燒,或者白天明明燒得不高,到了晚上體溫卻比白天要高?咳嗽也是這樣,寶寶白天只是偶爾咳嗽一下,到了夜間卻咳得睡不好覺。這到底是為什么?
【情景一】
凌晨2點了,寶媽翻身,碰到了身邊喃喃自語的小寶,發現寶寶周身滾燙,一量體溫,38.9℃,寶寶發燒了!這一幕,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年輕的父母大部分都有這樣的經歷。很多家長會問:“為什么寶寶總是半夜發熱呢?難道說人體夜間的體溫要高些嗎?”
健康的寶寶雖然新陳代謝比較旺盛,體溫比成人稍高,但一般都保持在37℃上下,相對穩定。腋窩溫度要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正常情況下,體溫在一晝夜間會有輕微波動,早晨體溫略低,下午略高,但波動范圍不會超過1℃。1℃之間不足以讓媽媽懷疑寶寶發熱。發熱是一種病理狀態,是人體對致病因素的一種全身性反應。家長覺得寶寶多在晚上發熱,多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
沒有引起注意
簡單地說,就是實際上寶寶白天已經發熱了,但是發熱不高,寶寶生活起居如常,照常玩耍,沒有引起媽媽的注意,或是父母白天上班忙,無暇照顧孩子,下班回來又忙于做飯、清洗及各種家務,等到入睡時才發現寶寶發熱。
大腦皮層抑制作用所致
寶寶白天大腦皮層會被各種生活事物和有興趣的活動所吸引,而這種興奮可以將其他反應暫時抑制,比如讓發熱反應不明顯,甚至不反應。而等到寶寶入睡后,大腦處于休息抑制狀態,原來被抑制的反應得以解除抑制,發熱也就表現了出來。
夜間水的攝入量少
寶寶發燒時,白天往往家長會讓寶寶少量多次地喝水,對于降溫很有幫助。而晚上寶寶睡著了,不再喝水,由于水的攝入量不夠,降溫效果不好,所以體溫會有所升高。
寶寶夜間發燒,媽媽應該怎樣科學護理呢?
●保持衣著涼爽
如果寶寶的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機體正在散熱,此時,媽媽可以減少寶寶衣物,并及時抹干寶寶身上的汗液。切忌采用捂被子發汗的辦法。相反,如果寶寶手腳冰涼,并有輕微抖動,說明體溫在上升,寶寶會有畏寒和寒戰的表現,這時要注意適當保暖,不可過涼。
●注意空氣流通,調節室溫
寶寶發燒后,媽媽要為寶寶提供一個有助于病愈的好環境。室內空氣要注意保持流通,環境溫度要適宜,以20~25℃最佳。
●給寶寶適當多喝水
媽媽給寶寶多喝些水,可以幫寶寶發汗。水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并補充寶寶體內流失的水分。
●科學退高熱
寶寶出現高熱時,可采用溫水擦浴等緊急處理方法,使寶寶盡快降低體溫。
●口服退熱藥
如果寶寶在熟睡,又有高熱表現,建議媽媽們首選溫水擦浴的方法。如果物理降溫的方法效果不佳,體溫還是高燒不退,可以使用滴管緩慢地喂入退熱藥(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和水,不一定要叫醒寶寶。

【情景二】
媽媽帶寶寶就診,向醫生描述,最近寶寶白天都挺好,只是偶爾咳兩聲,可一到半夜就開始一陣陣咳嗽,咳得厲害時臉都憋紅了,有時還會把晚上吃的東西吐出來,為什么咳嗽在夜里會加重呢?
人體迷走神經張力存在晝夜有節律性地改變,夜間迷走神經興奮,可引起支氣管炎性分泌物增加和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增強,使原本由于炎癥引起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的管腔進一步狹窄,導致寶寶咳嗽在夜間更加劇烈和頻繁。
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激素分泌晝夜節律性改變,使夜間寶寶皮質激素分泌減少,支氣管內膜的敏感性升高,也會導致咳嗽加劇。
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導致夜咳嚴重,如夜間空氣溫度下降、臥室環境中過敏原濃度上升等。
咳嗽是幫助寶寶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或異物的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咳嗽并不可怕,很多家長只要寶寶咳嗽就會喂止咳藥,這種做法并不科學。因為咳嗽是由不同的疾病導致的癥狀,找出病因才是關鍵所在。打個比方,有些寶寶不是夜咳頻繁,而是白天玩得好好的,只是每天早上起來總要咳一陣,感覺喉嚨好多痰,就是咳不出,這種情況要考慮是否存在上氣道咳嗽綜合征。
●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以前稱“鼻后滴漏綜合征”。病變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如鼻、鼻竇、咽部、扁桃體等。這些部位因炎癥刺激,或者分泌物倒流入鼻后或者咽喉部引起咳嗽。這類寶寶往往伴有鼻塞,尤其晚上睡覺時,會有張口呼吸、打鼾等表現,玩耍時也會時不時搓鼻子或者清嗓子。
● 若寶寶因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引發的咳嗽,需要針對上氣道的不同疾病給予相應的治療。如,考慮為過敏性鼻炎,可以給予抗過敏治療;若是鼻竇炎所致,要正規抗菌藥物治療,如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或者阿奇霉素治療,療程至少2周,同時輔以海鹽水沖洗鼻腔會很有幫助,鼻塞明顯可輔以鼻黏膜減充血劑或祛痰藥物治療。如果證實有腺樣體肥大,根據肥大增生程度要請耳鼻喉專科醫生進行處理。
可見,當寶寶咳嗽時,準備止咳藥水是其次,找到原發病,進行針對性治療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