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新航線

白宮發布2018財年NASA預算
5月23日,白宮發布了2018財年聯邦預算案,其中為美國航宇局(NASA)申請的預算為190.92億美元,比NASA在月初頒布的2017財年綜合開支法案下所得經費少了5.61億美元。根據這項預算,NASA科學、探測、空間運行和其它主要賬戶都將遭到削減。預算案提出要砍掉NASA的5個被認為不那么重要的地球科學儀器和任務項目,并證實擬關掉NASA教育辦公室。NASA表示,這是一份很積極的預算,反映出總統相信NASA的努力方向和所從事各項工作的重要性。(小默)
美“木衛二快船”或需推后發射
NASA官員表示,若仍想讓該局趕在2022年前發射“木衛二快船”探測器,將需要國會增加經費。“木衛二快船”旨在通過對木衛二這顆木星的多冰衛星進行幾十次飛越探測來研究其宜居性。白宮此前一天公布的2018財年預算案為該項目研制工作申請的經費是4.25億美元。預算案打算在2018年-2022年為這項任務總計撥款16.3億美元。但根據NASA的預算文件,要想在2022年發射,“木衛二快船”項目在此期間總計需花大約24.8億美元。2022年發射是國會2015年設定的目標。NASA沒有2022年發射所需的預算,特別是在未來幾年預算不打算增加的情況下。2018財年預算案提出要把該局2018年-2022財年年度預算總額保持在191億美元的水平。如果這樣,“木衛二快船”很可能要拖到20年代中后期發射。美國國會曾在2015年底指示NASA在“木衛二快船”任務中增設一個著陸器,但NASA認為這樣一個著陸器需同“木衛二快船”分開發射。NASA今年得到了繼續研制該著陸器的經費。不過,這項著陸探測任務目前仍只是個方案,并未正式獲準立項,其前景仍存變數。特朗普政府的2018財年預算案未為該項目申請經費。(江山)
“獵鷹”9即將發射X-37B

8月份,X-37B將由太空探索公司“獵鷹”9火箭再次發射升空。這將是該公司首次送X-37B上天,也可能是該公司迄今獲得的最大一項國家安全發射任務。X-37B的前4次任務都由聯合發射聯盟公司采用“宇宙神”5火箭發射。負責管理X-37B項目的空軍官員表示:能用多個平臺來發射‘軌道試驗飛行器’將確保穩建的發射能力。我們對通過這一新的伙伴關系來形成靈活和快速反應的發射選項感到激動,堅信太空探索公司能夠為X-37B計劃帶來安全和有保證的上天手段。X-37B由波音公司建造,共有兩架。美空軍未說明即將由“獵鷹”9發射的是哪架。 X-37B是美空軍一個保密項目。2010年4月22日發射的首飛任務共在軌飛行了約224天。美空軍稱,前4次任務的累計在軌飛行時間為2085天。(江山)
“獵鷹”9發射通信衛星

5月15日,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1.2型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國際移動衛星”5F4。該衛星是國際移動衛星公司“全球快訊”Ka波段寬帶衛星項目下的第4顆衛星,由波音空間與情報系統公司采用702HP平臺建造,發射質量6086千克,裝備有89個Ka波段固定波束和6個可控波束,可用于向陸地、海上和空中用戶提供移動寬帶通信服務,設計壽命15年。衛星壽命初期功率約15千瓦,壽命末期功率約13.8千瓦。
“國際移動衛星”5F4是“獵鷹”9火箭迄今發射的最重的靜地軌道有效載荷。由于有效載荷重量較大,本次發射采用了“獵鷹”9的一次性使用型號,未對第一級實施著陸回收。(江山)
NASA為太陽探測器命名

近日,NASA宣布用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尤金·帕克的名字來為其“太陽探測器+”任務命名,即“帕克太陽探測器”。即將迎來90歲生日的帕克1958年預測到了太陽風的存在。NASA以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等天文衛星都是用已過世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用尚在世學者的名字來命名這還是第一次。該探測器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建造,探測器上設有由碳復合材料制成的厚度超過11厘米的防熱罩,可使探測器在接近1400攝氏度的外部環境下保持正常工作溫度。該探測器計劃2018年7月底由德爾它4H重型火箭發射。它將在7年時間里7次飛越金星,最終進入與太陽光球層最近距離不到600萬千米的一條軌道。這將是人造探測器同太陽的最近距離。(江山)
美“靈神”探測器將提前發射
5月24日,NASA宣布其“靈神”小行星探測器將改在2022年夏天發射,比原定計劃提前約一年。探測器將在2026年飛抵所要探測的“靈神”小行星,比原定計劃提早4年,這樣可使科學家更早地拿到科學成果,并能把項目總體費用降低約1億美元。“靈神”星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主帶靠外的區域,直徑超過200千米,主要成分是鎳和鐵。NASA把“靈神”選定為“發現”行星科學計劃的兩項新任務之一,目標是要對“靈神”星這顆神秘的金屬小行星進行研究。按目前飛行計劃,探測器需在2023年進行一次火星借力飛行。為提高發電能力,滿足探測器電離子推力器更高的電力要求,承造“靈神”探測器的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將為探測器配備更大的太陽能電池陣,每側的太陽能電池板數量將從4塊增至5塊,并改用X型布局。(小默)
美企空射用巨型載機首次公開亮相
5月31日,美國平流層發射系統公司在加州莫哈韋航空航天港首次公開展示了其巨型載機。這是該機自幾年前開始建造以來首次移出機庫。這標志著飛機初步建造階段的結束以及地面和飛行試驗階段的開始。試驗工作將從燃油加注試驗開始。為試驗加注機構和檢查是否存在泄漏,機上6個油箱將單獨加注。隨后油箱將排空,飛機移回機庫,進行載重與平衡測試。飛機首飛前還要進行地面和發動機測試,包括在機場進行滑行試驗。預計最早在2019年初進行首次試驗發射。
平流層發射公司由微軟共同創始人保羅·艾羅出資支持,旨在發展空射型系統。其載機翼展117米多,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飛機。該機空重226.8噸,加滿燃料后重量還要增加50%以上。它可在雙機身之間的翼段裝載近250噸的有效載荷。平流層發射公司目前瞄準了日益增長的小衛星需求。它去年10月宣布要同軌道ATK開展一項新的合作,將用其載機來發射軌道ATK現有的“飛馬座”XL空射型火箭,且一次飛行最多能發3枚。同時該公司還在積極考慮其它火箭。(小默)

印度GSLV-3型火箭首飛
6月5日,印度“靜地衛星運載器”(GSLV)3型運載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島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成功進行了首次軌道發射,將“靜地星”19實驗性通信衛星送入靜地轉移軌道。該星最初將部署在東經74度軌位。衛星設計壽命為10年。GSLV-3型火箭曾在2014年12月進行了一次亞軌道試飛,當時攜帶了可能用于印未來載人航天項目的一個乘員艙。
3.主動尋求合作,擴大資源共享,“管院在線”在集團公司培訓工作上發揮更大作用。引進“一校五院”、中歐商學院等優質資源后,主動將優質資源共享到其他兄弟單位。目前,已經簽署合作協議的單位有西南管道、昆侖銀行、寧夏銷售、塔里木油田、浙江油田、玉門油田、潤滑油、西氣東輸等,共計合作人數為11301 人,較好地解決了工學矛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印度的通信衛星原來基本上都依賴國外火箭發射,特別是歐洲的阿里安火箭。為提高運載能力,減少對國外火箭的依賴,印于2002年開始研制GSLV-3型火箭。它是由兩個芯級加兩臺固體助推器捆綁構成的三級火箭。兩臺捆綁助推器采用S200發動機,L110芯一級采用兩臺改進型“維卡斯”液體發動機,C25芯二級(上面級)采用CE-20國產低溫發動機。該火箭直徑4米,高43.43米,起飛重量640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0噸,靜地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為4噸。它的有效載荷整流罩直徑為5米,有效載荷容積為100立方米。(江山)


“阿里安”5發射兩顆寬帶衛星
6月1日,“阿里安”5ECA型運載火箭在法屬圭亞那庫魯發射了美國衛訊公司的“衛訊”2和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歐洲通信衛星”172B通信衛星。兩顆衛星總重9969千克,價值合計約8億美元,創下了靜地轉移軌道商業發射有效載荷重量和價值紀錄。
“衛訊”2由波音空間與情報系統公司采用波音702HP平臺建造,發射質量約6418千克,采用大容量Ka波段點波束技術,擬部署在西經69.9度軌位,用于向整個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區、南美北部部分地區以及北美同歐洲之間的大西洋空中和海上航線提供寬帶服務。它超過300吉比/秒的容量是現役“衛訊”1的兩倍還多,覆蓋區域是“衛訊”1的7倍,設計壽命14年以上。
“歐洲通信衛星”172B由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采用“歐星”3000EOR全電推進平臺建造,發射質量3551千克,擬采用東經172度軌位,覆蓋亞太地區,設計壽命15年以上,號稱首顆大功率全電推進通信衛星。它將利用11個Ku波段點波束來實現1.8吉比/秒的高通量容量。這部分容量已被松下航空電子公司買下,用于其衛星全球航空寬帶服務。除高通量點波束外,該星還配備36路常規Ku波段轉發器和14路C波段轉發器。(江山)
“聯盟”號在庫魯發波音造全電衛星

5月18日,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經營的俄制聯盟STA/“弗雷蓋特”MT型運載火箭在法屬圭亞那庫魯的圭亞那航天中心發射了盧森堡SES公司的SES-15通信衛星。這是“聯盟”號火箭繼1月底發射“西班牙星”36W-1后第二次在圭亞那航天中心執行靜地轉移軌道發射任務。SES-15由波音空間與情報系統公司采用702SP全電推進平臺建造,發射質量2302千克,配備16路Ku波段轉發器以及10吉赫的Ku和Ka波段高通量有效載荷,擬部署到西經129度軌位,覆蓋區包括北美、墨西哥、中美和加勒比地區,用于開展空中上網服務,設計壽命15年。星上還為美國聯邦航空局“廣域增強系統”(WAAS)搭載了一個有效載荷,用于提高飛機用GPS信號的精度。星上有50余個結構部件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
波音是最早向商業市場投放全電通信衛星設計的廠家。全電推進衛星可大大減輕衛星重量,從而節省發射費用,缺點是定點所花時間長。SES-15定點工作預計將花約190天時間。(小默)
歐空局完成火星著陸器墜毀事故調查

5月24日,歐空局宣布結束對“斯基亞帕雷利”火星著陸器去年在降落過程中墜毀事故的調查工作,并公布了調查總結報告。作為歐空局同俄羅斯合作的“外空火星”項目的第一步,隨“微量氣體軌道器”(TGO)發射的“斯基亞帕雷利”在去年10月19日實施著陸時在超音速降落傘展開后出現問題。調查發現,著陸器上的慣性測量單元向制導系統發送了錯誤的姿態數據,導致計算機誤以為本來離地還很遠的著陸器已經落地,從而使著陸器過早拋掉降落傘和后殼,并讓制動火箭短時間工作,最終導致著陸器墜毀。調查人員建議在“外空火星”項目后續探測器2020年發射之前開展更加嚴格的測試和計算機模擬。(江山)
空賽運載公司將更名為阿里安集團
作為歐洲運載行業重組的最后一步,由空客和賽峰的合資的空客賽峰運載公司自7月1日起將更名為阿里安集團。集團控制的7家下屬子公司將采用統一的圖形標識,同時保留各自原有名稱。上述機構將在巴黎航展上以新身份亮相。2005年1月,空客賽峰運載公司由空客集團和賽峰集團合資組建,去年7月1日正式組建完成。該公司稱,新名稱能夠反映該公司是一家國際性集團,持續增強其子公司阿里安航天公司的品牌凝聚力。(小默)

“質子”號火箭恢復發射

6月8日,國際發射服務公司的俄制質子M/和風M型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美國回聲星衛星服務公司的“回聲星”21移動通信衛星。本次發射是質子號在去年6月后首次發射。當時質子號攜帶發射的是“國際通信衛星”31。那次發射雖出現了二級過早關機問題,但依靠和風M上面級延長工作時間,衛星最終仍被送入預定軌道。“回聲星”21由勞拉空間系統公司為美原地星網絡公司建造,擬用于向全美提供移動語音和數據通信等服務。該星采用1300系列平臺建造,發射質量6871千克,配備S波段有效載荷,將部署在東經10.25度軌位,供回聲星移動有限公司向歐洲提供移動寬帶服務,設計壽命15年。
國際發射服務公司曾表示,計劃今年進行3次商業發射,赫魯尼切夫中心則要用質子號執行4次俄政府發射任務,這樣質子號今年的發射次數將達到7次。質子號2023年前的訂單簿上還有15次商業發射。(小默)
俄同空間站的通信聯絡將靠自己
俄羅斯信息衛星系統(ISS)-列舍特涅夫公司首席執行官托爾斯托耶多夫表示,借助本國的“射線”中繼衛星系統,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將在年內擁有自己的寬帶天地通信系統。站上即將配備的Ku波段設備不僅能傳回遙測數據,還能傳回大批視頻和其它信息。“射線”系統目前設有3顆同名中繼衛星,用于貨運和載人飛船發射時的遙測傳輸,但由于現有設備只能在空間站在俄本土地面站上空過頂時傳送信號,在余下的時間里,位于莫斯科附近的任務控制中心不得不依賴美國衛星來保持同站上機組人員的聯絡。(江山)
俄“聯盟”號發射下一代預警衛星

5月25日,俄羅斯聯盟2-1b/“弗雷蓋特”M型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俄“凍土”(Tundra)系列下一代預警衛星的第二顆衛星,即“凍土”12L,代號“宇宙”2518。本次發射是俄火箭近一年來首次執行軍事衛星發射任務。俄上次發射軍星是在去年6月4日,當時用“呼嘯”KM火箭發射了一顆測地衛星,代號“宇宙”2517。“凍土”系列又稱“統一空間系統”,由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制,可能采用了重約1.2噸的“通用衛星平臺”,有效載荷由彗星中央科學研究所提供,用于取代“眼睛”1系統的US-K和US-KMO衛星。俄希望在2020年完成6星組網。首顆衛星已在2015年11月發射。(小默)
H-3火箭主發動機開始試驗
日本宇宙開發局(JAXA)正在為其下一代H-3火箭研制LE-9主發動機。這是日本20年來首次研制主火箭發動機。4月底JAXA在種子島啟動了LE-9發動機的首輪點火試車,計劃在6月份之前進行總共11次地面試車。在2018財年完成又一輪點火試車后,研制人員將建造要用來裝到H-3火箭上的發動機。H-3火箭可能會在2020財年投入使用,將為日本搶占一直由美歐和俄羅斯主導的全球衛星發射市場發揮關鍵作用。
H-3將接替現役的H-2A和H-2B火箭。它將把發射成本降至H-2A目前約8860萬美元的大約一半。H-3火箭能夠攜帶重達6.5噸的中大型衛星,比H-2A高出60%。JAXA預計H-3火箭每年平均可在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約6次。(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