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摘 要 新媒體作為廣大民眾日常生活重要的信息傳播及接收平臺,其在傳播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已成密集性和爆炸性。文章從制度、政府、民眾和媒體四個方面介紹了新媒體的社會風險控制策略,以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服務民眾、提高政府形象、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 預警機制;媒體素養;意見領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9-0079-02
當前,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讓我們周圍的風險因素與日俱增,加之公眾對風險意識認知的增強,促使我們用全局的視角來考慮和探討治理風險的策略,以此來削弱風險為人類生活帶來的種種危機。
1 制度層面
制度是一種行為準則,它能夠約束人的行為,規范人的行動?,F階段,加強社會風險的預警機制有利于化解社會各階層利益主體的矛盾,同時還可以降低社會風險。
一是建立涵蓋風險的監測、預警、處理等較為完備的社會風險預警機制。在風險未來之時,能夠第一時間敏銳地預測風險的潛在性,注重風險教育和預警;在風險來臨之時,能夠注重傳播告知,妥善高效地應對風險;在風險過后,能夠注重動態監督,進行全面深刻總結經驗。
二是重視專家隊伍的建設。如今,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及個體精力的有限性使得各行各業中專家的存在不可替代。在風險發生時,專家的專業身份和第三方立場往往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往往可以消除民眾的恐慌心理,減少謠言的滋生,避免社會不安定成分的出現。
三是重視風險預警信息傳播平臺的建設。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信息傳播擴散的速度成病毒式發展。在突發事件發生之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出官方的聲音,表明態度,采取有力措施,快速高效地處理好危機事件,以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2 政府層面
良好的政府形象、切實有效的政府措施對提高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發展有助推作用。
2.1 提升政府的輿情理念和媒體素養
新媒體環境下,身處海量信息及社情民意挾裹中的政府領導干部只有及時了解到社會輿論熱點,掌握輿情發展趨勢,誠心實意聽民聲、察民意,懂得媒體的運作規律,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才能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作為領導干部,一是要具備媒體知識和善于利用媒體的能力。要了解新聞媒體信息傳播的規律,樂于與媒體合作,充分尊重媒體,善于利用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是要掌握信息傳播方法策略。領導干部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熟悉信息傳播過程,嚴把信息關,選用恰當的語言,選擇合適的時機來傳播信息,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
三是要注重傳播效果。政府作為權威信息的發布主體,應該充分了解到公眾的情緒、愿望和要求,使得傳播的信息真正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提高公眾的認知,影響公眾的行為決策,使得政府工作能夠在公眾中間良性開展。
2.2 時刻關注公眾議題,做好輿情預警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每個傳播者都提供了一個麥克風,無形中讓公眾所關注的事情,能夠憑借新媒體平臺迅速地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一人上貼,萬人跟帖,個人議題變成了公眾議題,這些議題往往會對政府形成壓力,蘊含著一定的社會風險。新形勢下,政府如何去關注公眾議題,了解公眾的需求和愿景,做好輿情應對,成為目前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面對網絡輿情,首先要正確看待輿情。政府要以開放的態度看待網絡輿情,認真分析輿情產生的原因,把握輿情發展的動向,通過研讀輿情內容了解廣大網民的呼吁請求。其次要做好輿情預警工作,把握主動權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建立健全處理網絡輿情的應急預案,及時關注網絡媒體及網民議論的關鍵和熱點問題,不斷提高組織部門輿情預警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暢通輿情上報渠道,快速了解整個事件的概況、涉及人員、散播態勢及影響,并及時上報領導,讓領導以便及時做出決策。
2.3 搶占熱點事件話語權,合理引導輿論
面對突發事件政府應快速熟悉狀況,迅速分析輿論走向,積極主動與媒體相互配合,充分運用現代傳媒工具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搶占話語權;能夠敢于表達,表明政府直面問題的態度,贏得群眾理解;能夠善于表達,用強有力的正面輿論引導占領新聞宣傳輿論陣地,不給謠言和小道消息傳播空間。
此外,盡快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危機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要在第一時間內,召開新聞發布會,積極配合媒體,通報相關情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此類事件的輿情收集與研判機制,研究對重要輿情的應對處置措施。
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應將處置工作和輿論引導相結合,搶占熱點事件話語權,把握輿論引導權,滿足民眾知情權,降低社會危機事件的消極影響力。
3 民眾層面
3.1 加強信息把關的意識
公眾作為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其文明的信息傳播行為、高尚的網絡道德觀念、理性的感言建議對構建和諧的網絡輿論氛圍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民眾要加強道德自律意識、信息把關的意識。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要加強自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道德意識,自覺加強網絡法規知識的學習,在便利的信息傳播環境下行使知情權、表達權的同時,也要擔負起其中的責任,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2 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可以在接受信息時不要盲目相信,而要依靠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通過信息來源的途徑多渠道去驗證信息,繼而獲取真實信息,還可以通過向權威機構進行求證核實等途徑來甄別信息,這樣才能使所獲得的信息真實有效,最大限度消除負面影響。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多學習、勤閱讀、多觀察、勤思考,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及時發現涉及社會常識的虛假信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同時,盡量將豐富的經驗教訓分享給周圍的親朋好友,增加他們辨別真假信息的相關知識。
4 媒體層面
4.1 及時傳遞信息,避免引起恐慌
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橋梁的媒體。一方面,向公眾傳遞著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播著政府的權威聲音,表達著自己的立場和觀念,引導著公眾的價值觀,培育著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另一方面,媒體還將公眾的信息需求、觀點意愿及時反饋給政府部門,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最有利的參考資料,為政府順利開展日常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傳播平臺。
新媒體因其及時性、便捷性的傳播特點,避免了傳統媒體審稿、排版、發布等繁瑣程序,成為突發熱點事件發生后最便利的發布平臺,但是,在缺乏理性判斷和嚴謹審核的情況下,公眾會對話題進行轉發和評論,這便促使大量未經核實的信息在極短時間內急速傳播擴撒,嚴重影響著信息質量,給社會信息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一旦前后矛盾的信息發布出去,不僅會加重受眾的心理負擔,還有可能影響到政府的信譽和形象,因此新媒體在快速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要嚴把質量關,做到負責任地傳播。
4.2 扶植意見領袖,調控傳播節點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又無名號的人。研究者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通常并不直接傳輸給受眾,而是首先傳達給意見領袖,接著,由意見領袖將之傳遞給接受其影響的追隨者,從而影響社會輿論。
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往往一條信息由意見領袖轉發后,都會引起眾多粉絲的關注轉發,形成多個輿論中心,轉移著大眾的興趣關注點,推動著大眾積極參與。
重視對新媒體“意見領袖”的扶植與培養有利于促進社會熱點事件的圓滿解決,安撫公眾恐慌心理,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要對粉絲數量和轉發數量較大的新媒體用戶引起足夠重視,關注他們的網言網語,了解他們的關注領域、發現其專業特長,加強與他們的交流溝通,在突發熱點事件發生后,能及時與這些意見領袖互動,使得他們能從專業角度對事件進行正面地引導,消除社會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路向峰.利益均衡機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視角[J].漢江論壇,2011(5):44-46.
[2]陳晉勝,安明賢,王俊海.群體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理論探索,2005(6):11-13.
[3]沃納·塞佛林,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華夏出版社,20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