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妍
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不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政治建設都離不開文化工作的建設。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要有先進的科技和良好的政治格局,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層次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建設中群眾文化工作的建設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要想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構件和諧社會,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
一、和諧社會和群眾文化建設的聯系
構建和諧社會中,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每個國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就是文化,沒有文化的國家就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和諧社會的發展和前進的方向依靠的就是和諧社會中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成了社會建設的根基。和諧文化只是思想內涵的一種表達形式,其中真正富裕精神的是其融合了理想信仰、行為規范、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和價值的趨向等內容,囊括了對社會的認知和評價,使得文化建設和時代進步聯系在一起。從制度上說,和諧文化是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利益關系的體制;從思想上說,和諧文化能夠體現人們對和諧社會中美好生活的憧憬;從個體來說,和諧文化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全社會角度看,和諧文化具有指引和導向的作用,體現人們高度的價值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尤為重要。因為群眾文化貼近人們的生活,是和諧文化中的重要促成部分,建設中有著和諧功能與和諧的特征。從遠古時代的社會中,人們就開始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對文化藝術的研究,于是給子孫后代留下了歌謠、神話、陶器和巖畫等藝術作品,并且還有在歷代上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舞、詩詞歌賦、民間戲曲、故事等群眾性的文化作品,這就反映了當時人們憧憬和平、和睦、和諧的社會狀態,同時體現了他們對群眾文化的熱愛和向往。
構建和諧社會和群眾文化密不可分。在傳統的節日期間,會開展大量的群眾文化活動,在五一節、三八節、元旦節、國慶節等節日時,會涌現更多的民俗文化活動,到處充滿了祥和、歡樂的氣氛。另外自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文藝愛好者創造了大量的文化作品,例如書法、歌舞、戲劇、美術等多方面。這就體現了人們對群眾文化的渴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體現了社會的和諧、安定。
二、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持
在構建和諧社會上,必須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全國人民充滿了對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夢想的追求。建設穩定的和諧社會,以群眾文化為基礎,以社會主義制度做導向,扎根現實,面向世界,承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到與社會發展的思想體系想吻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充分的利用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大力傳播思想、觀念和信息方面的功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各種文化服務,來體現和諧社會的理想,宣傳社會的主張,使人們群眾充分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帶來的利益。從而使得人民群眾更加擁護黨和政府的政策,積極的投入的構建和諧社會中去,達到“以和為貴,以和為美,以和為真,以和為善”的思想理念。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尤為重要。傳統群眾文化體現了思想道德精華,群眾文化具有娛樂性、教育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較為簡便。利用豐富的群眾活動來提升人的內涵,提高人的素養,改變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們在娛樂的同時,不知不覺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會存在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但只要我們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弘揚“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的精神,用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來衡量一個人的行為,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三、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經濟落后的國家是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的,因此要在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倡導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建設中以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為基礎,通過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來調節人們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這樣人們在支持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會重視文化的發展,實現整個民族的全面進步,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科技發展的時代,人們對精神層次的文化需求越來越高,每個成員在社會必不可少的就是對文化的需求。因此要提高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群眾文化的實用性和普遍性,利用這個特殊的載體,將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展現出來。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人們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也為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在這個過程中,能透過社會的現狀,理清社會上各類人群的社會矛盾和利益關系,以“和諧”的心態處理和調整這些矛盾,使社會處于安定、團結的氣氛中。目前,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不夠平衡,嚴重影響了群眾文化功能的發揮。因此,我們要積極對待群眾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要以服務主體和群眾文化的組織機構為服務體系,擴大群眾文化建設的范圍,提高群眾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文化生活,保障群眾的基本利益,將文化的和諧融入到社會和諧中去。
四、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三農問題”出現了矛盾和問題。我國社會出現的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來源多元化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的現象。對于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不但可以使用法律、經濟的手段還可以利用群眾文化的作用來宣泄、調節和溝通。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使得人們群眾和社會之間能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消除人們心中的隔閡,通過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共同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氣氛。不定時的在農村或者城市社區開展慰問演出和文化下鄉活動等,給一些社會的弱勢群體帶來精神層面上的慰問,緩解群體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使他們積壓的情緒得以釋放,營造更好的社會風氣。要開展和諧的群眾文化建設,必須從根本上培養人的和諧文化精神。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期間,會開展很多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猜燈謎會,春節醒獅舞會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另外還產生了新形式的娛樂方式,舞劍、太極、扇舞和腰鼓舞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了開闊了群眾的視野,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開展這些傳統文化活動時,各地的親朋好友可以聚集一起,訴說親情、和諧氣氛、溝通感情等,不僅友好的處理了鄰里鄉親之間的關系,還營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為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作用。
總而言之,積極倡導群眾文化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全民綜合素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建設政治文明和經濟文明的同時,必須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團結,人民才會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