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慶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實現“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發展戰略的理論指南和邏輯起點。由此出發,可以更好地認識“共建金華”或說“金華時代”的內涵和要求。“浙江的金華時代”,必須是“更加公平正義”的時代,必須是“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時代,必須是全體金華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的時代。“浙江的金華時代”,是以金華傳統婺學為歷史基礎的,“金華時代”建設必須從優秀的傳統婺學中汲取豐厚的文化滋養,也就是說,以這一優秀的傳統為基礎的金華傳統文化,必須得到更好的承續和弘揚。
【關鍵詞】“走在前列,共建金華” 邏輯起點 歷史基礎 內涵與要求 承續與弘揚
認清“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的邏輯起點和歷史基礎,是實現這一發展戰略的理論前提和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全面”戰略是“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的邏輯起點,優秀傳統婺學文化是其歷史基礎。換而言之,只有在“四個全面”戰略的大格局下,并將其置于傳統優秀婺學文化的歷史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精準把握“浙江的金華時代”的內涵、建構的正確方向及路徑。
一、邏輯起點:內涵與要求
“走在前列,共建金華”是浙江省委對金華在“十三五”期間及今后一段發展時期提出的戰略目標和要求,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要求的具體化、細分化。而這些具體戰略和要求,都反映了“四個全面”戰略的根本目標和歸旨。
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全面”戰略,重點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堅持和發展”上。鄧小平在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一整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他說過,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顯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五個方面的新要求,體現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后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說:“強調總布局,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因此,在這“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是根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于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宗旨,對“四個全面”戰略作出的深刻闡述,也是我們今后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或說邏輯起點和根本歸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經典論述,是實現“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發展戰略的理論指南和邏輯起點。由此邏輯起點出發,我們就可以認清“共建金華”或說“金華時代”的內涵和要求。“浙江的金華時代”,必須是“更加公平正義”的時代,必須是“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時代,必須是全體金華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的時代!
實現金華在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成果卓著,而且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獨具優勢,獨領風騷。這是建設“金華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前提條件。但是,我們在謀劃“金華時代”藍圖時,我們不僅僅要看到建設“金華-義烏都市區”,實現金華“跨越式發展、趕超型發展”“大開放大發展”的意義,更要用理性的眼光審視“金華時代”的歷史必然和樣本意義。浙江從“溫州(臺州)時代”,發展到“杭州灣時代”,再到“金華時代”,這樣的發展路徑有其必然的邏輯線。也就是說以前的模式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浙江 “昨天”的發展軌跡和成就。那么,浙江的明天將如何發展?“金華時代”必須承載的歷史使命又是什么?
答案顯而易見。“金華時代”的發展模式,絕對不是過去那種盲目追求GPD的增加,僅僅只考量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要重點考量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只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改革才是有意義可持續的改革,只有帶著金華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才是黨、國家及人民所需要的“金華時代”的發展模式。由此,也證明了“金華時代”的歷史必然和樣本意義。為什么過去的“溫州模式” “杭州灣模式”,需要革新,需要推進,理由皆在于此。如果舍此而求它,那么金華的經濟無論發展得多好,也不是黨和國家,以及人民所期望的。也就是說離開“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全面小康社會這一根本歸旨,“金華時代”必定將失去其樣本意義和歷史價值。
基于上述觀點,我們就可以對金華時代的內涵和目標作出科學理性的解釋,以便精準謀劃其實現路徑。它告訴我們,在建設“金華時代”的時候,我們要關注當今金華在浙江區域內的經濟引領,努力“使浙中城市群成為帶動金華全市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的同時,更要把注意力放在的“共建共融共享共贏”層面上,真正實現使改革成果惠及全體金華人民。金華的區位特點除了“浙江乃至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的橋頭堡,沿海向內陸傳導的戰略節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重要區域”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浙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人人皆知,浙江中西部地區是存在不少貧困區域。浙江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也是發展最平衡的省份。但,浙江省2015年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22萬戶、43萬人,占全省人口1/54。金衢麗更是總體相對落后,金華也是2015年底前才全面消除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人口。如經濟比較發達的永康市,2015年初共有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3597戶4729人,在市、鎮、村三級組織和社會各屆的共同幫扶下,以“聯村幫戶、分類施策、結對幫扶”等方式為載體,通過永康市民政、財政等各職能部門的相互協作下,到2015年底,脫貧工作才基本完成,全市貧困人口的年收入全部達到4600元以上。這些剛剛走出貧困線的金華農民如何實現小康,應該是“金華時代”首先必須予以解答的問題。同時,“金華時代”還將擔當黨和國家賦予的帶動衢州——麗水區域人民全面奔小康的重任。如果,不能完成這兩項歷史使命,“金華時代”必將失去其存在的必要。
二、歷史基礎:承續與弘揚
金華優秀豐厚的傳統文化,是構建“金華時代”的歷史基礎和文化自信。金華的優秀歷史文化尤以南宋以降的婺學為代表。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之學,倡導尊史包容;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之學,強調務實經世;以義烏徐橋為代表的文清學派,專注于儒家“心性之學”的傳承,在開啟明朝陽明心學的同時,為我們樹立起構建人們“精神家園”的楷模。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金華時代”構建的精神命脈所在。金華是歷史的金華,當代金華人是從幾千年傳統文化中走來的歷史金華人。因此,“金華時代”建設必須從優秀的傳統婺學中汲取豐厚的文化滋養。
在對待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出了引領,指明了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他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當今世界不穩定、沖突的因素在增多。習近平力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協和萬邦”等優秀思想資源,提出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合作共贏的思想,以求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這一難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貫穿著最根本的一條紅線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這一維度使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與馬克思主義密切聯系而成為當代中國正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其中貫穿著的另外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對中華文明傳統的認同、堅持和弘揚,即中國傳統。傳統的維度使習近平治理政思想有了“根”,有了“源”,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呂學提倡講實理求實用、經世致用、崇尚事功,強調“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儒學本來就是一門經世之學,儒家之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經世精神。所謂“經世”,即“經世致用”。“經世”是指稱儒家極其關心社會、參與政治,以祈求達到天下治平的一種觀念。呂學的求實經世精神直接影響金華民風民俗,演化為金華歷代人民皆有很強的事業心,能干一行愛一行。在“道義”與“功利”關系問題上,呂學主張二者統一,認為“道”存在于“日用之間”的“事”中,即國計民生之中。道德修養不能徒事空談,而要通過實事實功來實現。反對那種“百事不理”“盡廢天下之實”的所謂“道德性命”之說。這種“功利”與“道義”相統一的義利觀,對歷代金華人起著積極激勵作用。建設“金華時代”更需要這種正確的利義觀作為指導,讓每個金華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都能做到“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做到心懷大局,先富帶后富,共同奔小康,共建大金華。
在人的本質問題揭示上,傳統儒家有著“一以貫之”的“心性”之論。孔子認為,“食色”性也;這是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同時,他又強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強調人的“交往關系”,考量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孔子還把人性上升到精神層面,提出了“心之精神是謂圣”的命題。元代東陽大儒陳樵把孔子的這一命題發展成為“心之精神曰性”,直接把心的精神性定義為人性的內涵之一,從而完成了對儒家“心性之學”最終構建:出自“人心”之性,既有“食色”的基礎一面,更有其“精神”層面的追求和超越。“精神”之說可謂儒家“心性之學”的核心所在。牟宗三等認為,人的心性與天道的合一是儒家的信仰,內在超越是儒家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超越性就是精神家園建設的理論依據所在。
“精神家園”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形象概念,它是人們心靈(靈魂)獲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園是由文字或文化搭成的精神空間,并充實以民族獨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其基本功能是安頓人們的心靈。精神家園的“本體”并不是某種既定的存在,而是一種源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理想,是一種源于歷史而又重構歷史的信念,是一種源于實踐而又變革實踐的智慧;真理是精神家園的基石。精神家園建設實質上是核心價值觀建設,“金華時代”建設離不開精神家園建設。當前,金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金華人的精神家園構建找到了現實載體,這種以安頓人的靈魂、提升人的素質為歸旨的文化禮堂建設,是“金華時代”所必備的重要精神元素,是金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金華人的豐厚滋養,更是金華人共同走“富且貴”之路的有力舉措。
總之,以“四個全面”戰略為邏輯起點,以金華傳統婺學為歷史基礎的“浙江的金華時代”,必須是“更加公平正義”的時代,必須是“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時代,必須是全體金華人民朝著“物質富裕精神高貴”方向穩步前進的時代。我們只有精準把握這一內涵,才能擔負起光榮的使命,將預設變為事實,真正迎接浙江發展的金華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活的靈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韓慶祥.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EB/OL].新華網,2016-01-08)[2016-03-20].
[4]孫向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EB/O
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03-10[2016-03-20].
[5]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顧旭明.陳樵及其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7]歐陽康:《融入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與當代命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8]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