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蒙++郝一楠++劉亞萌
摘 要:多元化時代下中國大學生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命運,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夢”在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融入程度進行深入探索,并對大學生價值觀現狀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其價值取向特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激發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關鍵詞:中國夢;視閾;價值取向;途徑
“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2年11月29日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他將“中國夢”定義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經濟建設與時代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當代大學生清楚認識“中國夢”本質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大學生活是人生發展歷程中是最重要的階段,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內大學生需要接受正確的價值取向教育,制定合理地人生目標與規劃,通過自身的不懈奮斗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奮發圖強。
1 現階段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現狀分析
1.1時代推動多元化價值觀形成
價值取向與社會背景有著緊密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把自我意識融入政治意識之中,他們的價值取向十分單一,與社會提倡的價值標準幾乎一致。而如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當代青年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到了很多沖擊。有的大學生為物欲所蒙蔽,厭惡讀書,想方設法地經商賺錢,甚至置法律于不顧,使用違法手段謀取錢財,走上犯罪的道路。還有些大學生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面前焦躁不安,內心充滿困惑、苦惱,為逃避苦惱陷入享樂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誤區。因此這種現象促使當代青年大學生價值取向向多元化發展。
1.2價值取向朝自我功利化發展
隨著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市場經濟也出現了固有的弊端,對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從大學生價值取向總體情況來看,個人本位已取代了傳統的社會本位,但與他們強烈的主體意識不相符合的是其選擇好壞、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其自律意識不強,加上社會經驗不足、閱歷疏淺,致使一部分學生主體意識膨脹,過分強調自我,全局觀念淡薄,社會責任感及集體意識群體意識弱化,他們并沒有考慮到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而是將個人利益擴大化和絕對化,集中表現為成才過程中的急功近利行為。
1.3擺脫依賴建立主體獨立意識
當前,我國社會各領域空前變革,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和變化不僅在經濟、政治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也在大學生身上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少數大學生不同程度地缺乏主體獨立意識,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特別是隨著他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的明顯增強,在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上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只有堅定他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團結和穩定。
2 正確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途徑
2.1以充分理解中國夢內涵為指導
開展中國夢主題的思想教育,深入詮釋家國之夢與個體之夢之間的關系,每個社會成員追求個人的幸福生活的夢想都是中國夢的具體展開和生動體現,它們從屬于但絕不能等同替代,超越國家之夢、民族之夢。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把個人對未來的憧憬寄托在共同愿景中,更多地從民族國家的立場上去理解中國夢,自覺地將個人成長、成才之夢融入、匯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國之大夢之中,把個人激情的“青春夢”與偉大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在中國夢中正確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在為中國夢的實現中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
2.2利用互聯網時代手段做宣傳
要做好大學生的中國夢網絡宣傳教育工作,就要與這些商業網站加強合作,一起開展針對大學生的相關網上文化活動。與這些網站合作,除了借助其功能強大的媒體平臺宣傳自身,還應該充分學習其先進的互聯網運營理念,把學生用戶當作真正的用戶,以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網站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外,和社會網站合作,還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中國夢宣傳教育的社會資源,把優秀的社會資源引入校園引入課堂引入校網,豐富中國夢宣傳教育網絡文化內容。
2.3通過校內外實踐活動加強道德環境建設
隨著我國逐步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有機會接觸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的基層群眾,這就需要我們加強“我的中國夢”大主題下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大力提倡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展示新時期大學生的新精神。對于實踐中接觸的基層群眾,應加深對其生活、工作等實際情況的了解,傾聽他們對于當下生活的感受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挖掘中國夢在不同層面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以“中國夢”凝聚中國社會正能量[EB/OL].(2013-01-14).http://theory.gnaw.cn/2013-01/14/content_6358515.htm.
[2]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3]蔣智華.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引導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6,(07):51-53.
作者簡介:
王蒙蒙(1996—),女,河南濮陽,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本科,在讀。
郝一楠(1997—),女,河南鄭州,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本科,在讀。
劉亞萌(1995—),女,河南洛陽,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