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玥
【摘要】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理念。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為新生代的金融形式,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與監督制度并沒有完善。這就造成了當前諸多金融犯罪活動利用互聯網為媒介,打著“互聯網+”、“新經濟模式”、“泛理財”旗號,對大眾進行詐騙的活動屢見不鮮,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更是巨大。因此,針對當前這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局面,一場對如何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討論必不可免。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犯罪 防范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定義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與互聯網業的結合,是傳統金融行業使用互聯網技術手段的全新發展模式。自謝平在2012年明確提出“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業界和學術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和理解存在諸多爭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主要為兩類:一是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使用現代信息與網絡技術的新型融資模式。二是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產品銷售與獲取渠道的創新。同樣的是,兩種觀點均認為互聯網金融其本質并沒有改變價值交換與信用交換的這一金融本質,但盡管如此,交易的手段與渠道的變革仍會引發新的風險與不確定。
二、互聯網金融下的非法金融活動
區別于傳統線下,互聯網有更易于傳播、覆蓋人群廣,同時隱蔽性更強等特征,這些特征,給了互聯網金融犯罪生長的溫床。其中較為常見的非法金融活動主要包括
(一)互聯網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指公司、企業、個人或其他組織,未經批準向社會公眾或集體募集資金。通常分為兩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擅自發行股票債券。該類犯罪通常以“保本高利率”、“每月固定返點”,吸引公眾進行投資,額度通常較大。更有甚者,假借私募基金進行龐氏騙局,形成傳銷式的集資、網狀式的傳播,然而一旦傳銷結構破裂,犯罪分子便立刻抽資逃離。此前的“e租寶”、“泛亞”事件便屬于非法集資范疇。
(二)互聯網金融詐騙與信息盜竊
犯罪行為人假借互聯網平臺擬造投資交易,騙取大眾投入個人財產進行操盤,或直接通過電腦漏洞、木馬病毒、釣魚網站等手法,攻擊大眾電腦或者手機,竊取大眾個人重要信息。由于互聯網通訊的發展、大眾社交習慣也逐漸轉為線上,為犯罪行為人偽造身份提供了便利,方便實施詐騙,同時由于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個人電腦與手機通常帶有銀行賬戶信息,一旦電腦與手機被攻擊,大眾個人財產安全就會被置于風險之中。
中介互聯網金融犯罪的特點,有以下兩點:
(1)智能化、專業化。犯罪行為人通常同時具備金融與互聯網知識,同時有較強的反偵察能力,能夠快速藏密、銷毀證據。
(2)犯罪成本低、隱蔽性強,但收益高,危害人群廣。互聯網渠道的特性是成本低、隱蔽能力高、覆蓋能力強。相比于線下金融犯罪,互聯網金融的犯罪從出現、傳播、到受害人參與操作都有較低的成本,然而相對低廉的犯罪成本,犯罪活動能夠通過互聯網跨區域、多人數的進行犯罪,收益非常高。
三、防范對策與解決方法
(一)互聯網金融企業設立監管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設立是規范治理互聯網金融的開始。我國雖然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設立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監管成本與監管制度的考量,并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與之配套,縱使許多犯罪行為人以較低的犯罪成本,建立非法集資與金融詐騙企業。對此,監管部門應當首先梳理監管程序,對企業設立時的設立人、設立資金進行控制。首先應當對設立企業的法人、股東、董事、監事、管理層進行基本準入標準,并結合個人征信情況進行考量。其次應對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規范注冊資金量與賬戶內資金持有量,限制注冊時過度使用過橋資金,并且控制基金類殼公司的交易。
(二)互聯網金融企業日常監管
互聯網企業的日常監管,除了政府監管部門,還應當結合利用企業本身、社會大眾、銀行的日常監管能力,做到全方位監督。就企業本身而言,定期信息披露是基本措施,同時應當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員工監督揭露企業不合規處,并清除個人舉報障礙,嚴肅處理個人舉報事項。同樣,社會大眾的舉報也應當嚴肅對待,明確監管部門連帶責任,避免走過場式的貪腐出現。再者,針對有大眾募資行為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銀行作為資金賬戶的開設、管理方,也應監察賬戶情況,在異常情況發生后應通知監管部門。
(三)審判與定罪
互聯網金融犯罪因其專業性強、智能化程度高、隱蔽性強等特點,使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的管轄、取證、言詞證據等諸多情況方面造成了困難。首先對于管轄權的確定,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通常為跨區域犯罪,所以應當有主要犯罪地區的司法機構合作辦案、分地辦理。其次對于案件取證來說,由于很多互聯網金融犯罪主要為線上操作,證據多為電子數字化證據,取證應當遵循全面、規范的全責,并邀請專業化人才進行協助取證。互聯網金融犯罪中的言辭證據,由于其欺騙消費者的言辭常常為口頭暗示,或者擬造互聯網身份的方式進行,所以存在言辭取證困難的情況,對此應當重點從犯罪團伙內部進行偵查,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調查。
(四)連鎖反應與輿情控制
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強的外部性,也就是當一方的危機爆發可能聯動多方連鎖反應,而大眾輿情則是連鎖反應的催化劑。這就使單個互聯網金融危機出現后,對輿情控制與引導是防范互聯網金融危機擴散的重要手段。互聯網金融輿情除了受個體影響外,還受媒體、政府反應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后者對前者影響巨大。因此對輿情的控制,應當從媒體意見領袖的觀點言論開始控制,同時政府部門應建立危機處理公關部門,制定更加有效的反應,并注意解讀自身措施,避免大眾對形勢的誤判。
四、困境與難點
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新生的渠道與模式日新月異,這就給犯罪定性與界定造成了困難。例如,P2P與眾籌誕生時,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及其《若干解釋》中,對非法集資的定性為累計超過200人,金額在五十萬以上便構成犯罪。P2P與眾籌可以是在范疇內,也可以因其標的或者國外先例的原因不算是非法集資,由于其處于在法律法規中模棱兩可的位置,所以雖發展初期有被監管部門叫停,但在隨后的幾年中,更多的是放任自由,監管也是處于被動的位置,導致許多不規范的企業危害大眾財產安全。
在互聯網金融的初期,勢必伴隨著各類金融創新的誕生,其中也不可避免的有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金融犯罪。無論是創新還是犯罪,通常都是誕生在法律的模糊地帶,進行或蓬勃或野蠻的生長。的確,快速的發展,造成了法律法規與監管的滯后,導致當犯罪行為發生時,犯罪定性與界定的困難。當面對困境與難點時,只有監管部門與立法部門的工作效率能夠匹配市場的發展速度,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大眾利益,承擔監督職責。
五、總結
互聯網帶給了金融新的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給大眾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伴隨著的是新的風險與犯罪的出現。犯罪行為人通過互聯網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與信息盜竊,對社會大眾的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對此,監管部門應當時刻做好防范,從犯罪源頭的設立與日常監管、立案后的調查程序與審判,到風險發生后的輿情控制與大眾知識普及,同時應當加速及時配套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地,全方位的做好風險控制與犯罪預防,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基于網絡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與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14.
[2]段威,俞小海.互聯網金融犯罪中的事實問題研究[J].犯罪研究,2017.
[3]劉宇梅.互聯網金融中違法犯罪行為的認定與防范[J].廣州市律師協會,2013.
[4]鐘勇.辦理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的程序法律難題及破解[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7.
[5]董志學.互聯網金融輿情風險防控理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