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刑法的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之爭都是學界經久不息的話題。在我國,相對于客觀主義來說,由于長期受到“容易主觀歸罪”的誤解,刑法的主觀主義在這場爭論中處于劣勢。但主觀主義并不是只關注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摒棄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及結果,而是在關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及結果的同時,更加關注行為人的主觀意思。相對于刑法的客觀主義來說,主觀主義在認定某些個罪(如尋釁滋事罪)時,更具優越性和操作性,其理論價值應當受到重視。
【關鍵詞】主觀主義 客觀主義 尋釁滋事罪
一、刑法的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之爭
提起刑事不法領域的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一個不得不澄清的前提就是:主觀主義刑法絕不是只關注行為人的主觀意思,摒棄其他客觀條件,單純主觀歸罪,主觀主義刑法絕不是主張所謂的單純意識不法、而無客觀外在行為的刑法觀;同樣,客觀主義刑法也絕不是只關注行為人的外在行為、其侵害結果,而摒棄行為人的主觀意思,單純地客觀定罪。也就是說,刑事不法領域的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都是二元的,都堅持要同時關注行為人的主觀意思,以及行為人的外在行為以及其所造成的侵害結果,二者的分歧點在于更側重于哪一點。主觀主義刑法認為,在判斷不法時,以行為人的外在行為和侵害結果為前提,側重關注行為人的主觀意思,考察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客觀主義刑法認為,在判斷不法時,應當以行為人的外在行為以及其行為造成的侵害結果為判斷資料,同時兼顧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目前在學界已經達成普遍共識。
二、尋釁滋事罪之概述
舊刑法第160條將尋釁滋事罪規定為流氓罪的類型之一。1984年11月2日,最高法和最高檢聯合出具了《關于當前辦理流氓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這一司法解釋,該文件中列舉了構成尋釁滋事型的流氓罪的四種行為。現行刑法第293條所規定的尋釁滋事罪的四種行為類型就是源于以上司法解釋。現行刑法所規定的尋釁滋事罪一直以來都被稱為是繼非法經營罪之后的小口袋罪,原因在于,刑法并沒有簡單地規定其構成要件,而是列舉了4種行為類型來作為其構成要件。尋釁滋事概念(罪名)所包含的不是單一的行為類型,而是不同的行為類型,且以情節惡劣、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混亂為要件,而情節惡劣、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混亂這些概念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從而降低了該罪的明確性,使得本來就混沌不清的該罪的認定,變得更加云山霧繞,甚至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知道案件的性質,就先冠上尋釁滋事再說,比如說“溫嶺虐童案”。很多實務界人士表明尋釁滋事罪是起訴審判實務中最難以界定的罪名,多靠的是檢察官、法官的公訴、審判經驗和他們的個人智慧。因此,在尋釁滋事罪的認定中,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爭仍然意義巨大。
三、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刑法對尋釁滋事罪之認定
為了進一步直觀、具體地闡述在尋釁滋事罪的認定中的刑法的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之爭,在此,筆者將運用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對以下案例進行分析:
被告人張彪與被害人秦青松系同學,二人不僅相識,而且還曾經非常要好,上學期間,張彪還曾給與過秦青松某些幫助。因此,張彪自以為其對秦青松有恩,秦青松應當知恩圖報。但之后,張彪向秦青松請求幫忙聯系工作、借錢,秦青松都沒有答應。因此張彪遂產生教訓秦的想法。張彪在糾集同案被告人韓超、倪中興時,即明確提出幫忙“修理”秦一頓。三被告人見到被害人秦青松后所采取的輕微暴力毆打、強行拿走秦的兩部手機,并索要錢財。
對于此案,其客觀方面表現的是被告人張彪糾結韓超、倪中興對秦青松實施了輕微暴力毆打,強行拿走秦青松的兩部手機,并向其索要錢財,而被告人秦青松一直在求饒。但從客觀方面來看,被告人張彪、韓超、倪中興三人的行為是以暴力壓制被害人秦青松,并向其索要財物,符合搶劫罪的客觀表現。換句話說,單從客觀行為方面來看,被告人張彪、韓超、倪中興三人的行為無法認定是搶劫罪還是尋釁滋事罪,因此,三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表現的尤為重要。從主觀方面來看,由于被害人秦青松對自己不“知恩圖報”,被告人張彪糾集同案被告人韓超、倪中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訓、修理”秦青松,而不是為了從被害人出取得錢財,這一點,單憑三被告人對秦青松“先是索要1萬元,看秦拿不出,于是退一步讓不行的話拿三條帝豪牌香煙”的客觀表現,是不能被清晰認定的。而采取主觀主義的思路,由于被告人張彪認為被害人秦青松對其不“知恩圖報”,產生了想要“教訓、修理”被害人秦青松的想法,于是糾集了同案被告人韓超、倪中興對被害人實施輕微暴力毆打行為,強行拿走秦的兩部手機,并向秦索要錢財,先是索要1萬元,看秦拿不出,于是退一步,讓秦拿三條帝豪牌香煙也行,從主觀到客觀,整個案件定性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倘若采取客觀主義的思路,先從被告人張彪糾集了同案其他兩名被告人對被害人秦青松實施了輕微暴力毆打,強行搶走其兩部手機,并向其索要錢財。但由于從客觀行為無法準確認定其行為到底是搶劫罪還是尋釁滋事罪,于是再去關注三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客觀主義先關注三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但由于僅憑此還不足以準確定性行為人的行為,于是又回頭再去關注行為人的主觀行為才得以準確定性。至此,客觀主義只不過是走了一條從客觀到主觀,再結合反思客觀從而得出結論的路,而主觀主義是采取了從主觀到客觀的思路,在此方面,主觀主義似乎更加具有優越性。
通過以上對尋釁滋事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刑法的主觀主義比客觀主義更加具有可判斷性。一些尋釁滋事的客觀外在行為與其他罪的客觀外在行為極為相似,甚至并無差別,而只能通過行為人的主觀方面來將其區別開來,才能進行準確定罪。因此,至少在認定尋釁滋事罪這一罪上,相對于客觀主義來說,主觀主義更加具有優越性。
參考文獻:
[1]勞東燕.刑法中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爭的初步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
[2]許玉秀.主觀與客觀之間——主觀理論與客觀歸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劉德權,黃祥青主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第二版)刑事卷[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