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靜
摘要: 德育滲透是指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說把知識內容與其可載的思想同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在飽食知識的同時品味思想的甘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僅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提高了教學質量。文章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單闡述了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 初中數學;德育滲透;元素;類型
德育工作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奠基工程。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責無旁貸,更應該在教學中根據所授內容,有目的、有計劃的滲透德育教育的任務。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元素類型
現代德育突出了“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客觀辯證、實踐創新”的精髓。數學德育元素主要有: ①課程學習情趣。這是發揚課程事業的基礎因素?!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是說明了這一道理。②愛國主義精神。“科學是無國界的”,然而愛國主義精神是德育元素的基礎單元和原始動力。沒有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教育就會脫離實際,變得虛無縹緲。③良好學習習慣。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慣有些像天性,因為“經?!焙汀翱偸恰敝g的差別是不大的,天性屬于“總是”的范疇,而習慣則屬于“經?!钡姆懂牎?這種舶來品與“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有同工異曲之妙。④耐心細致的優良品質。 數學計算的量既多又大,有些甚至比較復雜,幾何推理性強,尤其作圖更要力求精準。 缺乏“耐心細致”的品質,是很難做好這一切的。⑤唯物辯證思想。哲學論的三大規律在數學及其課程教學中體現較多。反過來說,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須要把“啟智益能”與德育相結合,才能求得全面發展且事半功倍的效果。⑥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這是通向數學學習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型元素。
二、初中數學德育滲透與融合的方式方法
1.趣味性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現代認知學認為,情趣屬于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源,只有內生積極有益的興趣和熱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思索并迎合學生的心態,不要讓沉悶的邏輯思維使自己的課堂變得了無生趣,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趣化課程活動,讓學生在玩的時候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用歡聲笑語把沉悶的氣氛一掃而光,進一步在玩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更是對孩子智力和情商的一種培養,使得自主探索變成自身的一種需要,不斷促進孩子的進取精神,讓成功信念根植于他們的心田,從中攫取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從而為德育元素的滲透與融入大開方便之門。
2.有文化底蘊的數學課中進行德育滲透
數學不僅有其豐富的文化現象,而且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 基礎教材中比如中國數學史、數學家、數學成就、數學名著和數學方法等,這些閃耀數學長河的成果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直接最值得稱道的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一課時,把祖沖之對圓周率π值的計算與阿基米德的計算進行比較,另外幻方的出現、方程組的解法、分數運算法則和小數,都比歐洲早1000 多年;祖暅的“等積問題”使得他們父子倆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標志”,更比歐洲早出1000 多年?,F代數學家華羅庚發起推廣的優選法,被極其廣泛地應用于生產和科學試驗,創造了極高的經濟價值; 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道路上取得了至今依然領先的成果,即“1 + 2”定理,被譽為“陳氏定理”的學生知曉嗎? 難道不應該在數學課上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深入學習這些數學家偉大的品質嗎?
3.學習習慣形成中進行德育滲透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良好的習慣能讓人終生受益,不良習慣則影響終身。 數學教育家吳正憲說過:“在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初中數學的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課堂聽課、思考質疑、認真作業、閱讀筆記、合作討論和錯題整理等諸多方面。 本文以培養學習思考習慣為例。 如學習平行線的判定時,首先通過畫圖直觀的得出結論: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接著改變條件,把同位角的相等的條件變成內錯角相等,通過自己的思考,如何把未知的轉變成已知的和能利用的條件,想到前面學習的“對頂角相等”,這樣把未知轉化為已知,既讓學生了解了轉化的思想,又讓他們的邏輯思維得到了訓練。如此而為,非常有利于學生在“雙贏”( 學習知識、體會技巧方法) 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
4.辯證思想啟蒙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無論牛頓的“數學產生于哲學”說,還是畢達哥拉斯的“數學是哲學”論,都足以說明數學與哲學之間有著先天而來的必然性聯系。這就是說,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進行唯物辯證思想的啟蒙教育,既利于教學上的啟智益能,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滲透。 如教學分式性質時,要利用小學已經學會的分數的性質,只不過把數變成字母,但又不是僅僅只有這樣的區別。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數,如果表示數字“0”時可以嗎? 由此學生很容易了解在乘除一個式子的時候需要加上另外的條件,從而把知識從“數”遷移到“式”中去,從中培養“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 此外,還可聯系把加減運算看為加法運算,乘除運算統一成乘法,進而在加深理解中逐步培養學生“對立統一”的矛盾哲學思想。 由此可見,唯物辯證主義的哲學元素充斥著數學活動之中。
綜上所述,在學校教育中,“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敝R傳授如此,啟智益能如此,德育的滲透和融入也是如此。只有把知識技能傳授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春蘭.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點滴感受[J].程教育研究,2012( 30)
[2]蹇紅星.談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J].課程( 教師),2010( 2)
[3]萬正軍.議初中數學中德育的滲透[J].試:中考教師,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