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洪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當代教育體系也在自我完善和創新改革中實現與時俱進,使得教育體制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也積極創新,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方法和自身的專業教學素養的提升也具有相應的要求。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物理一線教師,在此將根據教學實際淺談高中物理教學心得體會。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心得;教學措施
1.更新教學觀念,調整培養目標
從國際科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來看,科學教育的目標越來越傾向于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等,科學教育的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全體公民的科學素質,而并非只培養少數尖端的科學技術精英,有鑒于此,物理課程的培養目標便應該定位于如下幾點:讓學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并應用其去解釋自然現象,從而保證每位學生都有一定的科學素質,以便與“提高全體公民科學素質”的思想相一致;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物理探究技能,并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以便和社會生活以及生產實踐接軌;保持物理學習的興趣并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待科學的品質,以利于實現終身教育。
2.改變培養模式,激發探究熱情
科學培養目標的調整要求人才培養方式作相應的變更。傳統的培養目標更多地關注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因此,與之相關的教學模式也傾向于知識的灌輸。盡管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也曾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曾培養了不少優秀的物理學人才,但由于此種教學方式過于側重知識的傳授,大多表現為“填鴨式”,缺乏對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能力以及情感因數的培養,致使大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科望而生畏,進而喪失信心,極大程度地扼殺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具體教學過程中,除了按正常模式傳授知識外,更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⑴ 重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
進行物理實驗,并進行課題研究也正體現了物理學科的特點,教師在向學生演示課內的實驗的同時,也可以演示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新奇實驗,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的教育,以此來提高其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重力加速度時,可以說一些歷史,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以及伽利略的推理,假設和實驗驗證等,讓學生明白真理往往是大膽的假設和小心的實驗驗證就可以獲得的。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物理實驗以及物理學習的興趣。再例如在講壓強時可以做這樣一個既簡單而又有趣味的實驗:將一本書放在桌面上,在書上放四個雞蛋,用這四個雞蛋支起另外一本書,輕輕地在書上放上兩到三塊磚,然后在磚上放一片瓦。用錘子敲擊瓦,發現瓦碎了,而雞蛋卻完好無損。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裝置,做出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回味無窮,興趣大增。
⑵ 重物理情境的創設
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創設一個好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循著老師設計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深入,將會給學生有被領入神奇的科學殿堂之感!這樣,學生就會因“覺奇”而自動產生“探奇”的念頭,學習過程自然也就變得積極主動,苦中有樂了。
例如,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先提出懸念,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讓他們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而不是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樣在獲得答案時就會有一種成就感或是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的一個情境創設使得學生自覺去探尋自然的奧妙。
⑶ 重探究能力的培養
增設課題研究是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落實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培養的一個重要舉措。
多進行探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有效手段,它可以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權。通過觀察→發現→驚奇→探索,以逐步提高起探究能力。
另外,經常“提出問題”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公式或一個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提出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新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組成探究小組,針對某一問題在小組組長帶領下認真設計探究方案,并一起動手實踐他們自己設計的方案,做好探究報告,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見,發現問題等。
3.改進評價方法,完善評價體系
根據標準及大綱的要求,目前的評價理念是以人為出發點,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要更多地體現對人的價值的重視,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更多的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主題精神。在評價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價主體互動化:即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與協商;⑵評價結果效益化:即重視評價結果的科學化反饋作用,以使被評價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評價方式動態化:即給予多次評價的機會,注意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⑷評價內容多元化:即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⑸評價模式過程化:即不要只關注評價結果,不要只關心學生作對了多少,要更重視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去了多少時間?是否與他人合作過?是否遇到過較大的困難,最終又是如何解決的?⑹評價施實日常化:即重視評價的實效性。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將評價日常化,通俗化。
參考文獻:
[1]何柏根,王建峰.“教學內容”的分析及要素案例[J].物理教學探討,2009(7).
[2]陳勝.物理教學中的“搭橋”藝術案例[J],物理教學探討,2009(7).
[3]郭如松.新課程理念下“物理學案”的編寫[J].物理教學探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