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俊


編者按: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于27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次展會上云集了解放軍現役多種最先進裝備,其中哪些裝備值得重點關注?它們又代表了解放軍何種發展方向?《環球時報》記者27日在展會上一探究竟。
今非昔比:中國空軍轉身實現體系化
在解放軍各軍種的參展裝備中,空軍展品相當有歷史積淀感。在軍事博物館的東側大廳,陳列著早年解放軍裝備的米格-15、殲-6、殲-7、殲-8戰斗機和強-5強擊機等,以及曾被解放軍擊落的美制BQM-147高空無人偵察機殘骸。通過各種影像資料和實物,觀眾可以感受當年中國空軍在保衛國家領空時付出的艱辛努力。然而從裝備體系的角度來看,這些“歷史功臣”基本全由戰斗機及其衍生型號組成,反映了當年受技術和國力的限制,中國空軍體系建設存在不完備的缺陷。
然而在展會的現代中國空軍展示區部分,這種由戰斗機“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在空中裝備模型隊列中,傳統意義上的戰斗機僅有殲-10B、殲-11和殲-15三種,其他類型的軍機倒是一應俱全:執行空中指揮與警戒的空警-2000、空警-500預警機;擔任特殊電子任務的運-8技術偵察型和指揮通信型;負責戰場空中運輸的運-9、運-20運輸機;承擔不同對地攻擊使命的殲轟-7A、轟-6K轟炸機;培訓不同階段飛行學員的初教-6、殲教-9、新型高級教練機;負責空中加油的轟油-6加油機;甚至還包括BZK-005和“攻擊-1”兩種無人機……
據專家介紹,這種空中戰機種類的多樣化,背后體現的是中國空軍體系化已經成形?,F代戰爭講究體系作戰,轟炸機、戰斗機、預警機、加油機、偵察機等不同機型構成一個完整體系來執行任務,可以保障戰機航程更遠、情報更準確及時、出動效率更高,而且執行任務的領域也得到大幅擴展。中國空軍由此改變了過去攻弱守強的態勢,逐漸向攻防一體過渡,作戰能力與其戰略目標的距離將越來越近?!?/p>
陸戰之王:99A式主戰坦克
每次閱兵式上,裝備方陣的第一梯隊都是由“陸戰之王”——主戰坦克組成。這次展會上,噴涂三色數碼迷彩的99A式主戰坦克同樣占據了軍事博物館大門一側最搶眼的位置。
據介紹,這種主戰坦克采用新研制的125毫米主炮,可以發射多種彈藥應對不同目標。它的車體周圍加裝有先進的復合裝甲,而且頂部也披上新型復合裝甲,能全方位抵擋來自敵方坦克、反坦克導彈以及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打擊??傮w而言,這款主戰坦克具備世界先進水平,與德國“豹2A7”、美國M1A2等坦克性能相當。
然而對于中國陸軍而言,99A式主戰坦克的最大價值是中國首款“信息化坦克”,它實現了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使坦克演變為戰場重要的信息節點。信息化也是這次參展陸軍裝備的統一特征。與99A式主戰坦克并排展示的,還包括04A式步兵戰車、11式輪式突擊炮、0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等“戰場伙伴”,這些裝備同樣都強調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環境,并努力通過車載數字化戰場系統,實現不同裝備之間的信息共享。
在陸軍裝備的發展方向上,中國還走出了適應自身要求的道路。不同于美國陸軍基本將戰場防空完全交給空軍的模式,中國陸軍依然強調伴隨防空火力。這次展會上出現的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紅旗-6”彈炮防御系統、“紅旗-16A”中程防空導彈可為陸軍部隊支撐起多層的快速防空網絡?!?/p>
國之重器:“東風-31”系列洲際導彈
如果要說整個展覽現場人氣最火暴的裝備,當屬停放在廣場上的“東風-31”洲際導彈。很多觀眾都聚集在這輛全長超過20米的重型導彈車周圍詢問講解員各種問題。能看得出,對于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種以往只能在電視和閱兵式上遠遠觀望的“國之重器”,大家充滿熱情。
據講解員介紹,“東風-31”作為中國陸基核威懾的中堅力量,采用公路機動模式,很難被敵人衛星持續跟蹤。它使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發射準備時間很短,可將核彈頭投送到8000公里以外的目標,并具備很強的突防功能,能夠躲避反導系統的攔截。
不過它還不算這次展會上火箭軍參展裝備的“最后王牌”。在室內展廳的裝備模型部分,出現了“長劍-10A”巡航導彈、“東風-31A”集成改進型和“東風-31A”洲際導彈、“東風-5A”和“東風-5B”洲際導彈、被譽為“航母克星”的“東風-21D”和“東風-26”彈道導彈、“東風-15B”和“東風-16”常規彈道導彈等火箭軍的大批撒手锏武器。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其中“東風-31A”集成改進型洲際導彈是首次對外公開。國慶60周年閱兵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在“東風-31”基礎上加以改進的“東風-31A”型洲際導彈已公開亮相,而這次新公開的“東風-31A”集成改進型又有什么變化呢?從外形看,新導彈最大的改進是用8軸特種車輛底盤取代了“東風-31A”的半掛拖車,對地形的適應能力明顯提升。還有網友猜測,這種導彈很可能具備無依托發射能力。
一位匿名中國導彈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所謂“洲際導彈的無依托發射能力”是一種不嚴謹的說法。畢竟對于強調打擊精度的遠程彈道導彈而言,發射前必須測量發射陣地的準確經緯度、海拔高程乃至精確的重力加速度,因此談不上“無依托發射”。但“東風-31A”集成改進型洲際導彈的確在快速反應能力上大有提升。這位專家介紹說,雖然該導彈的射程和戰斗部沒有明顯變化,但通過整體的信息化改造,它的指揮操作人員更少、發射準備時間更短,更能適應未來戰爭快速響應的需要?!?/p>
“航母戰斗群”初具規模
由于海軍艦艇的體積過于龐大,因此這次展示的海軍新型艦艇都以模型方式對外展出。它們被精心擺放成以航母遼寧艦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包括了現役最先進的052D、052C型導彈驅逐艦,054A、056型護衛艦,092型核潛艇,039A型常規潛艇,071型船塢登陸艦,903型綜合補給艦等。此外還展出了多種艦空導彈和反艦導彈。
從遼寧艦最近的幾次遠航訓練編隊來看,這樣擺放的“航母編隊”不是花架子,而是非常具備實戰意味。遼寧艦今年6月的南下訓練編隊,就是由052C型驅逐艦濟南艦、052D型驅逐艦銀川艦、054A型護衛艦煙臺艦擔任護航艦艇;2016年12月遠赴西太平洋訓練時,編隊則更加龐大,包括了兩艘052C型、一艘052D型驅逐艦,兩艘054A型護衛艦,一艘056型輕型護衛艦,以及一艘903型綜合補給艦;在2013年的首次遠航訓練中,還曾有一艘071型登陸艦臨時加入航母編隊。由此可見,中國海軍正通過類似的摸索,不斷提升航母與護航艦艇的配合。這個艦艇模型群所展示的,或許正是未來中國航母戰斗群的雛形。
此前網上流傳的圖片顯示,這次展會上還有中國海軍新型國產航母的大比例模型,它采用電磁彈射和阻攔系統,飛行甲板上還停放有殲-20隱形戰斗機和無人機模型,令網友激動不已。但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該航母模型不是這次建軍90周年主題展的展品,它也并非代表中國海軍下一代航母的設計方案,而是一件用于航母科普教育的功能演示模型。▲
環球時報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