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彩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教育教學領域,一些新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思想不斷涌現,當下,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為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實現有效教學。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學習難度較大,但是對學生地理素質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新課改下,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敢于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主要探究了如何在新形勢下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希望能對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有效教學;路徑;教學質量
要想實現高中地理課程的有效教學,作為地理教師必須認清形勢,準確的把握學情,精心的準備教學設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給學生留足時間與空間,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學生課堂的主體,地理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切記全包圓和滿堂灌,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知識遷移作用,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梯度教學和分層教學。地圖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教學工具,教師一定要發揮地圖的作用,讓學生學會識圖和用圖,這樣才有益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
一、探究新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方法
當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新課改的實施,面對著異于以往的教情、學情和教學內容,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探究意識的提高。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更加突出教學結果,過渡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說分數重于能力,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應試教育下這種格式化和復制式的機械教學與學習已經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改變這種做法,避免機械式教學的發生。為了應對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需要,實現有效教學,教師應該首先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還要給與學生及時的評價,做到鼓勵為主,批評為輔,讓學生樹立學習地理的信心,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一定要結合學情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的采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游戲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比如,在學習《中國疆域與行政區劃》時,高中生經過初中地理的學習,已經有具備了一定的地理常識,對于這些較為簡單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放手學生,讓他們開展自主探究,最后教師在PPT上打出一張中國地圖,讓學生通過競賽的方式回答相關的問題,就拿我國的鄰國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越南為起點,按順時針旋轉分別說出我國的陸上和還上鄰國。最后教師再公布答案:陸上鄰國分別是越南、老撾、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朝鮮;海上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圖和用圖能力,記住鄰國的方位,容易形成知識框架,這樣自然會比以往的直觀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二、巧用教學媒介,活用地圖教學
對于地理教學來說,具有文科教學的差異性,也有理科教學的共同性。高中地理的教學一般較為形象具體,內容非常的明確,多數都需要地圖的輔助教學。地圖是直觀的地理知識,利用地圖教學,老師可以很簡潔好清晰的講解知識點,學生可以深有體會的了解和感悟知識,做到輕松記憶和學以致用。對于地理知識來說,很多都是很抽象的,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沒有見到過或者經歷過,這對學生的理解是非常不利的,面對著難于理解的知識,如果只靠死記硬背的話,學習的效果會非常的糟糕,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在學習經緯線時,很多學生對這些知識存在懷疑精神,甚至有的覺得它們根本就不存在,這些抽象的知識在腦海里就沒有任何的記憶。這時,巧用地圖冊或者地球儀,形象直觀的給學生展示這些知識,學生就會強化理解和記憶,提高接受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再比如,學習相關的交通線時,如果教師能巧妙的使用地圖教學,讓學生學會觀察地圖和利用地圖記憶,那就會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透析現有學情,巧用知識遷移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在學習的黃金時期,學習能力非常的強,并且在現在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學習途徑也發生的很大的變化,學習的路徑越來越多,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其實很對的知識就是生活中的常識,為此,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了解學情,掌握學生的知識狀態,并且巧妙的運用知識遷移的功能,在元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再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實踐證明,高中生通過其它方式獲取的生活常識和相關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把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自舊知識加以聯系,強化學習目標,加深對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如在高中地理課堂講授到有關治理長江水患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用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建設,讓學生透過2008年的長江水患徹底的明白防洪工作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常識能夠深有體會,自然對知識的掌握會更為牢固。同樣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對于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學習,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知識積累,讓他們說出行政區的名字,最后教師在給與總結:京津滬渝寧陜甘,兩湖兩廣兩河山,蘇浙閩贛云貴皖,港澳臺瓊遼吉黑,內蒙青海疆藏川。
四、關注學生差異,實現梯度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遺傳和所處的環境不同,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一風吹,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注意教學的梯度,實現分層教學,這樣才能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因此作為教師,對具備不同認知結構的而學生一定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以他們掌握知識程度的差異,分析他們的心理特征,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從教學設計、問題設疑和作業布置,都需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學情,實現梯度教學。
參考文獻:
[1]徐衛星.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32)
[2]龐艷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實踐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