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當世界進入全球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日益成為各國民眾的迫切要求。中國每年境外旅游已經達到上億人次,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超過30萬,另外還有很多中國學生在英國、德國、法國留學,各國文化機構在中國舉辦的語言文化學習項目更是數不勝數。
同樣地,作為中國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教育的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就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歷史文化。而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然而,美國全美學者協會竟然發表報告,宣稱中國通過孔子學院向海外國家和地區輸出意識形態,干預美國高校學術自由。美國一些人找出這樣的借口,將一種“莫須有”的指責扣在孔子學院頭上,筆者感到十分詫異,也十分震驚。
別給孔子學院“扣帽子”
如今,不同國家之間擴大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常態,尤其是年輕人對一些跨文化的新事物非常愿意了解,這也是一個國家讓另一個國家更多民眾了解自己的常用方式。美國和歐洲國家都是如此,他們在中國設立不少機構。比如,美國借著自己強大的軟實力影響,使得中國國內無數語言培訓機構用著美國的原版教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聘請的也是來自美國的老師,很多中國學校使用的英語學習輔助材料也包括美國的影片和動畫片。
建立于1951年的德國歌德學院發展迅速,已遍布78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的北京、香港都有歌德學院。其功能專注于德國藝術、社會、知識的傳播與交流,德語語言的學習和德語教師的培訓是其職能的一部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個地方都有歌德語言中心和考試認證中心。歌德學院也積極參與中德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的孔子學院也一樣,其功能是讓其他國家的民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一種善意的活動,最終達成的是一種雙贏、共贏的局面,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美國一些人把中國設立孔子學院說成是“輸出價值觀”,顯然是指鹿為馬。就學習內容和授課方式來說,孔子學院與美歐在其他國家設立的文化學習機構相比沒什么兩樣。如果說,中國的孔子學院教授國外學生中國語言和文化就是“輸出價值觀”,那么美歐這些機構呢?他們是否也應該被扣上這樣一頂“帽子”?
中國才是“被輸出者”
其實,從全球范圍看,西方文化都呈現出強勢輸出的態勢,在亞洲,在中國,更是如此。無論是電影電視、網絡視頻、文化出版,都是在中國的美國產品,大大多于在美國的中國產品。而且,兩者數量的比較恐怕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所以,在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上,這種不對等的狀態證明了中國才是文化的“被輸出者”。這種逆差也決定了,我們才是更弱勢的一方。
而且,即便中國在國外傳播文化也不是強勢的,或者強加于人的。中國有句古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孔子學院在國外,都是由其本國的學者擔任院長,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上都有著更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之所以這么做,我認為有幾個重要原因:第一,孔子學院的功能很簡單,就是通過加強文化交流,增進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第二,這種語言教學和單純文化傳播,不會造成沖突已成為全球的共識;第三,本身就是帶有開放性和自由選擇性,希望能跟所在國家形成更友好的關系,歡迎更多的當地民眾能夠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家的企業和民眾與中國有了聯系,無論是工作還是旅游、學習,他們都想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正是因為這種需求,孔子學院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00多所,還有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注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
從孔子學院設立的課程看,就是以語言學習為主,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根本沒有宣傳自己的意識形態。所以,這都能引發爭議著實讓人吃驚,同時也深刻反映出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的偏見,對政治體制與其不同的國家的任何傳播都過于敏感。
他們想維持“單向霸權”
美國確實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崛起不甘心,因為不能接納中國的政治制度,而對中國任何東西抱有敵意,而且抱著一種防御的心態。隨著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客觀上中國影響力增大,但這些美國人也加強了那種敏感的防御心態,而不是減弱了。
這可能看起來會讓中國的軟實力傳播會進入一個特殊時期,就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在西方的傳播并沒有相應擴大,因為對方采取了一種刻意防備的姿態。當然,美國在崛起過程中也曾遭遇過歐洲國家的類似心態,在幾十年時間里歐洲國家對美國抱有戒心。如今一些心胸狹隘的美國人又把這種“套路”用來對付中國。他們更擔心,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會讓一些發展中國家了解中國社會制度以及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之處,形成一種示范效應。
只希望看到自己的文化在別的國家廣為傳播,對別的國家在本國傳播文化抱有高度警惕的心態,這就是美國一些人極力想要維持的單向“傳播霸權”。而且,他們希望能讓這種單向“傳播霸權”延續更長時間。
相反,孔子學院的方式體現出中國更尊重人類不同的價值觀,通過求同存異,探求最大公約數。如果意識形態存在不同,那就擱置起來,通過單純的文化學習,筑牢人文交流基礎,奠定民間溝通的基石。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尊重別人,才能收獲對等的交流和平等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那些小心眼的人最終難以阻擋的。▲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