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
匈牙利著名的數學家玻利亞認為:“學習過程是從行為和感知開始的,進而發展到詞語和概念,以養成合理的思維習慣而告結束。”沒有情境,沒有經歷,如何感知?如何認識?由此可知,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從情境中來,到知識中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教師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以知識的建構為目標,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現在多數教師都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不管是什么樣的課,都要加一個情境。但卻有些為創設教學情境而創設情境,其質量如何,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是不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等都置之罔聞,從而走入了課堂教學情景創設的誤區,迷失了教學的方向。
有位教師上《鄉愁》,設計了一個提問導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于是他叫起一個學生,啟發道:“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做什么?”
學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相當長,長夜里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么?”教師又問道。
“月是故鄉明。”學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教師有點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回答的語氣顯然不太自信了。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臉陰云,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教師繼續啟發道。
“深情。”學生囁嚅道。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接口:“叫做‘鄉愁'”,教師才如釋重負。
如此“猜謎式”的情境,早已經偏離教學情境的設置目的,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那么,怎樣創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日常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創設教學情境的感受與做法:
一、不是每節課都一定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該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教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自主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煉出問題,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不能流于形式。用,要用得得當;否則,不如不用。
二、杜絕主觀臆造,脫離生活實際。
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教師要深入觀察學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創設具有一定真實性和現實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情境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置身其中,主動去嘗試和探索問題。
三、注重情感性
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公開課上,我執教《心聲》一文時,我這樣導入的新課:“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去,回到我們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給您跪下了,我會永遠為您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情境朗誦)這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九歲的男孩萬卡,在圣誕節的前夜給他的爺爺寫的信中的一段話。可惜,這個可憐的小男孩的心聲卻無法寄給他親愛的爺爺,因為他不知道在信封上應該寫上爺爺的地址。我還知道一個小男孩,他也有滿腹的心里話想要傾述。讓我們一起走入課文《心聲》去傾聽!
當我朗誦時,我明顯感覺到全班一片寂靜,連平時管不住自己的學生,也在這有意創設的情境中被無聲的語言“管住了”。教師入境入情,帶來了學生的心動情發,起到了見作者之所見,思作者之所思,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心靈共鳴的作用。
四、形式多樣,有效激發。
一成不變,容易產生疲勞感。可以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如:利用有趣的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利用直觀教具的形象性創設情境,利用競賽活動激趣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游戲活動創設教學情境,發揮現代教育教學先進手段創設動畫情景,抓住學科特點,創設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為了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教學情境。蘇霍母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開發者、研究者、探索者。”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學習者的理解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這就要求教學情境創設要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對學生具有挑戰性,能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測,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情景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新穎性不是孤立分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學”這一重要方法擴展教學形式,科學地創設各種各樣的情景,培養、維持和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