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琳
自2009年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首次舉辦以來,已成功吸引落戶項目2997個,落戶項目中銷售過億元的有9個,新三板掛牌10家。在其背后是一個個極富想象力的“蘇州故事”。
7月10日,2017年(第九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開幕,來自全球的3000多名精英人才相聚蘇州,尋找回國創新創業機會。
在開幕式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向海內外精英廣發“請柬”: “在蘇州,有筑巢引鳳的‘孵化器;在蘇州,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在蘇州,有能量巨大的‘創新場;在蘇州,有求賢若渴的‘企業群,歡迎海內外精英來蘇州大展宏圖?!?/p>
一位中國經濟明星城市的主政者,如此急切地延攬人才的背后,是對蘇州深度轉型的強烈渴望。
經歷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大發展,實現“農轉工”,90年代浦東開發開放和新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內轉外”之后,蘇州正在經歷“量轉質”的關鍵躍升。
今天,蘇州和其他明星城市依然處在一個相同的發展“大語境”之中,這就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升騰與跌落往往就在轉瞬之間。“擁抱創新”成為蘇州充滿理性的主動選擇。
創新驅動歸根結底是人才驅動,站在“轉型出關”關鍵時刻的蘇州政府相信,回答好這一“重要命題”,必須堅持利用好“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等“關鍵通道”,為區域發展、產業升級源源不斷注入創新活力。
自2009年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首次舉辦以來,這里已成功吸引落戶項目2997個,落戶項目中銷售過億元的有9個,新三板掛牌10家,并累計為蘇州引進培養各類領軍人才近300人,有力地推動了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當前,蘇州的人才總量已超過244萬人,高層次人才突破20萬人。尤其是有219位高層次人才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其中創業類人才達120人,位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蘇州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七,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列第四位。
數字固然枯燥,但最有說服力,在其背后是一個個極富想象力的“蘇州故事”。例如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原蘇州生物納米園),可以視為人才的集聚引領帶動新興產業集群的最佳案例之一。在這個產業園,有460余家企業入駐,1萬余名生物醫藥專業人才就業,其中包括60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形成了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特色產業集群。
在本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期間,《中國新聞周刊》專門深入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下文簡稱蘇州“B村”,全名為BioBAY,取Bio“生物”之意)進行探訪,以期通過該樣本解讀周乃翔書記手中的“請柬”內容,窺視蘇州戰略轉型之路。
已有十年歷史的蘇州“B村”最初叫“蘇州生物納米園”,2017年6月8日正式更名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更名,而是對自身產業的結構和品牌更精準、更成熟的定位。
行走在蘇州“B村”里,“冷泉港”是被大家頻繁提及的關鍵詞之一。
“冷泉港亞洲”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在亞洲設立的首個分支機構,2008年落戶蘇州以來,已舉辦124場學術活動,吸引了全球萬余名科學家和生物醫藥高端管理人員,其中包括12位諾獎得主、400多位各國科學院院士。
于羅培志而言,吸引他來蘇州“B村”里創業的關鍵動因之一是冷泉港亞洲項目就坐落于此,且提供了與世界最頂尖生物科學家們交流合作的機會。
翻閱羅培志的簡歷,可以看到他是一個有著深厚研發背景的科學家。不僅曾擔任過默沙東制藥公司的生物制藥研發主任,也是美國默沙東全資子公司抗體優化公司的創始人。2011年,羅培志因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與“B村”結緣,在這里創辦天演藥業公司。
但冷泉港亞洲在中國成立初期卻門庭冷落,蘇州“B村”領導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從零開始為這個新生事物謀求生存空間。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還往前走。”2007年,“B村”最早竣工兩棟大樓,第一撥十幾家公司進駐。2009年之前的發展很慢且極為艱難。那時創業的人很少,海歸回到中國做新藥研發企業的更少,而“B村”從一開始就和別的園區單純招商不同,定位于只做創業企業孵化。這里不僅為人才提供一個“創業”的大門,而且盡力去孵化出一個融入了“預防—診斷—治療”不同類型的高端人才生態圈。

2017年(第九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開幕式。
作為生態圈的探索者,蘇州“B村”也一直積極與國際接軌,吸引了如專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美敦力中國孵化器及凱鑫孵化器、專注于基因診斷領域的達安大健康孵化器等,他們促使更多的創新生物技術孵化,建立企業以獲取不斷推動產業進步的動力和集群發展的新鮮血液。
回首來時路,人們會發現,正是這種咫尺之內造乾坤的氣質,奠定了蘇州“B村”與中國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從美國回來創業,我考察過許多地方,最后就是看中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及產業集群效應,現在看來,我當初的選擇沒錯?!碧K州威盛納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CEO、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蘇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蘇州“B村”,與蘇維有著類似創業經歷的“大咖”還有很多。美國三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謝曉亮,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崔占峰等紛紛從海外歸來,將科研成果在“B村”孵化。
目前,蘇州“B村”內的吉瑪、新海、開拓等8家企業已于新三板掛牌,另有20家企業已經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籌備上市。
和羅培志一樣,陳敏華也因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結緣于“B村”。2010年陳敏華從美國回國發現蘇州,隨后和他的合伙人張炎鋒聯手創辦蘇州晶云藥物科技有限公司。
而如今的陳敏華,除了蘇州晶云藥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外,還有另一個身份:“新藥創始人俱樂部”秘書長。
2015年3月,在40多位創始人見證下,新藥創始人俱樂部在蘇州“B村”舉行了成立大會,蘇州亞寶藥物研發有限公司創始人王鵬擔任會長,發起人陳敏華擔任俱樂部的秘書長。
在陳敏華看來,中國新藥研發產業鏈已日趨成熟,研發分工也愈發細化,只有不同企業間積極合作起來,才能實現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
在蘇州“B村”里,江蘇灃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奚廷斐,最近也有了一個新身份——湖畔醫用植介入產業研究院會長。
2016年9月10日,由國內23家高端植介入研發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同發起成立了湖畔醫用植介入產業研究院落戶“B村”,旨在加強交流合作,加速新產品研發上市。
“長期以來,國內高端醫療器械以進口為主,70%的國內市場被國外企業占據。醫療器械購置費、維護費一直偏高,普通患者買不起也用不起。”身為院長的奚廷斐說,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發展本土醫療器械品牌,打破國外壟斷。
蘇州“B村”的10年,也是中國醫藥產業群體生存的十年。在走訪中發現,這里很多公司的創始人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科學家,背景有所不同,有大學教授、國外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創始人,也有跨國公司的研發負責人。
“回國后,他們都是直接在中國創建自己的公司,投身研發。從科學家轉變為出色的企業家,但當風口來臨時,還是堅守最初的夢想,沉下心以技術、研發為本繼續前行。”這是蘇州“B村”創業者們共同的特點。
在“B村”的發展中,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扮演了類似“管家”的角色。總經理龐俊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B村”正以“專注、聯合、創新”的態度,努力構建全球最好的生物產業生態圈,希望將全球的資本、人才、科技等各方面的資源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今年4月1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在題為《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生物制藥強國》的深度報道中,第五次報道蘇州的信達生物公司,認為信達的迅猛勢頭代表了中國生物制藥產業的未來發展。
這家初創不到6年的科技型企業,第一次把中國人發明的生物藥專利,賣給了世界500強、國際醫藥巨頭美國禮來公司,首付以及后續各進展階段的付款共計將達33億美元,震動世界同業。
“很多國際同行認為信達生物的發展已經快到不可思議?!钡胚_生物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稱自己“常常有時不我待的感覺”。他說,國際生物制藥產業的日新月異不會容許任何懈怠。
同樣,在蘇州“B村”的另一處,蘇州百濟神州公司里,科研人員正忙碌地為新藥臨床實驗做著準備。蘇州百濟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創辦。
“百濟是一家全球性的抗腫瘤藥研發公司,成立6年已經有4個完全自主研發的新藥品種獲得了臨床概念驗證,三個處于臨床開發后期階段,都顯示出潛在差異化特性。”百濟神州蘇州公司高級副總裁杜爭鳴說。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
“對我們來講,有可能影響最大的還是資本市場。美國創業會有人連續接盤,在國內,則沒有這種生態環境,你如果做藥,那你就要一直做到上市為止,所以風險非常大。”俞德超呼吁需要關注這個話題。
正如杜爭鳴所言,成功的資本募集是支撐公司不斷前進的必要條件。百濟神州是首個赴美上市的處于研發階段的中國起步的生物技術企業,在今年7月剛剛宣布完成的與新基公司的戰略性合作后,累計獲得的現金和短期投資將接近10億美元。
“做創新藥真的很難?!碧K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余翔深有同感,“經常遇到一些園區里做新藥研發企業的老總來和我說‘快撐不下去了。”目前園區里做新藥創制的企業通常是這樣的情況:2007年剛開園時就進來的企業,直到現在才做到項目申報臨床。
過去10年正好跨越了中國新藥研發從起步到發展的兩個時期。蘇州“B村”和創業者的共同感受是能活到現在已經可以稱之為勝利。
但從這些公司身上,也明顯可以看到國家鼓勵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巨大政策紅利。龐俊勇說:“受老齡化、政策進步、產業創新、技術積累等因素影響,未來的5-10年,中國的生物醫藥將迎來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企業將有實力、有機會與跨國企業展開競爭?!?h3>專家解讀
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 宋瑞霖
蘇州“B村”的崛起,在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看來,離不開三大要素,即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國家把生物醫藥產業放在了重要位置,集中支持醫藥、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地利,對蘇州而言,它緊靠上海,可以依托上海的科研實力并使其輻射到蘇州。所以,蘇州變成了上海及長三角藥物研發優勢的外溢承接地。
而“B村”能夠長久發展,更重要的還是靠人和。宋瑞霖認為,這體現在蘇州地方政府對科學家的創業,讓他們不為繁瑣的行政審批而傷神;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包括稅收用人、貸款等等。這使得科學家愿意在這里創業,能夠安心工作。
宋瑞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有一些企業,比如信達生物制藥等公司的研發品種已經居于世界前沿的地位,這讓我們看到中國生物醫藥可以更加接近世界第一方陣的希望?!拔移谕K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能夠健康發展,成為我國醫藥創新發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的里程碑。”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姜峰
解讀蘇州“B”村,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姜峰認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最牛的就是入區后服務做得好,所以今天在全國、全球能夠居于領先地位。當別的地方招商引資僅僅停留在免房租、給補貼、減個稅等格式化政策上時,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已經更進一步,很重視企業在園內的生存服務,這些服務積累數年已經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優勢。
姜峰表示,湖畔醫用植介入產業研究院的成立也是一個很積極的信號,這表明園內的企業有意愿抱團取暖,共同提升民族醫療器械產業,但是真正能夠促進企業共同協作搞科研,共享技術的形式應該更進一步,要有更實質性的合作。
姜峰同時也希望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要進一步做好規劃,圍繞大的龍頭企業打造產業群、產業鏈。他說,在國外都是小公司做產品,大企業做產業,大小公司有機整合,形成良性循環,避免惡性競爭,中國現在最遺憾的是這個循環沒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