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幼兒階段是直接感受和體驗節奏的最佳時期,培養孩子的節奏感知能力是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從培養幼兒節奏感知能力的必要性出發,探討了幼兒節奏感知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節奏;感知
音樂是由音符組成的,具有一定的旋律和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組織者,它將分散的音符按照某種變動有規律地結合起來,是音樂的核心和基本,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在當今音樂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音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對學生音樂、節奏、旋律、調式調性等的感知。
一、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節奏感知培養的意義
幼兒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人的個性形成、智力發展、身心潛能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人的大腦迅速成熟,智力快速發展,但對于事物的同化能力還比較差,思維隨意性還比較強。幼兒階段的音樂活動是將語言、肢體、樂器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行為,其中核心是節奏,良好的節奏感知能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表現力,培養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促進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音樂教育對于開發人的右腦、增強其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包含獨特的旋律和節奏感,幼兒通過感知結合節奏來體驗音樂的舒緩、輕柔、雄壯、威武等。幼兒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還可以在聽覺的帶動下,將身體的運動和音樂的節奏、旋律結合起來,從各種細微的方面感受音樂所包含的內容和情感。美國教育家加登納認為,人的發展只和科學推理或邏輯思維掛鉤是不全面的、更好的是把生物科學或文化方面的運用引入到智力發展的范疇之中。他在《智能的結構》中強調語言、音樂、空間和身體動覺與音樂教育有密切的聯系。幼兒時期是他們思維剛剛形成的時期,音樂教育要遵循科學的規律來體現出音樂的美感,幼兒通過音樂學習來培養自身的節奏感知和表達能力,還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節奏能喚起幼兒原始的反應,使他們有感而發,節奏本身具有的個性化特征,使幼兒展開其想象力,這是培養創造力的起點。
(二)增強幼兒的音樂能力
幼兒通過旋律和節奏來理解音樂作品,選取合適的音樂教材可以使幼兒通過傾聽來感受和體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共鳴,并釋放他們自己的情感。不同的音樂取材包含不同的音樂內涵,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可以通過培養幼兒的節奏感知,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音樂。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教育。幼兒時期道德品質的形成對他們人生的發展起著定向作用,對幼兒進行目的性的思想教育,是塑造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條件。在音樂教學中,一首有內涵的聲樂作品可能含有巨大的力量,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幼兒音樂欣賞材料的選擇上,既要考慮到其生理和心理特點,也要考慮到其感知、理解音樂的能力和接受水平,教師通過講解、說明等提示性的語言引導,幫助幼兒在音樂教學中做好音樂欣賞準備的同時,引導幼兒的思想感情到音樂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方向上。如,歌曲《對不起,沒關系》以輕快的節奏、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幼兒在邊唱邊表演中理解歌曲的內涵,學會禮貌用語。從幼兒的心里發展來看,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容會使他們產生共鳴,這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移情”,通過聆聽音樂獲得美的感受以及精神愉悅,音樂作品中的故事情節能幫助他們區分真善美,培養他們分辨是非,幼兒音樂教育的過程是幼兒音樂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他們心靈獲得快樂、悲傷、歡喜、厭惡的過程,更是一個道德審美的過程。
二、幼兒節奏感知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認為,節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種音樂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里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過節奏訓練可以發展聽覺、音樂能力。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節奏感知能力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階段是他們思維剛剛形成的階段,節奏感知能力還很差,如何訓練他們的節奏感,感受音樂中的節奏美,需要我們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探索。
(一)引導幼兒探索自然聲音中的節奏
“節奏”一詞通常被認為源于希臘語Puowos,廣義上是指用反復或對立的形式將各種變化因素組織起來,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音樂的靈魂。引導幼兒到大自然中聆聽風鈴的聲音,悠揚的鐘聲,公雞的打鳴聲,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嗚嗚的風聲……幼兒通過這些自然聲音,獲得對節奏最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并將這一概念深植他們的音樂意識中。引導幼兒探索自然聲音運用了幼兒音樂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即,從孩子熟悉的事物和環境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和感知生活,在獲得對節奏最直觀和體驗的基礎上,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主動進行音樂感知、模仿和創造。
(二)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其節奏感
幼兒時期是思維剛剛形成的時期,他們的節奏感有很強的隨意性。在幼兒音樂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教師引導學生隨著伴奏跟唱或結合拍手等打拍的方法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節奏感。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動作難易程度的發展來設計節奏感知培養訓練游戲,如,可以讓幼兒通過聽鼓聲的不同進行走或跑,或進行隊形的變換,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會節奏的變化,將復雜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簡單有趣的動作,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知能力很好的方法。
(三)語言和音樂節奏相結合
語言系統和聲音系統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兩個系統。研究表明音樂和語言能力息息相關。如,第二語言發育能力較強的兒童,在西奈爾音樂才能測試中在音調分辨能力、音質、節奏感以及音色感覺等測試中有著更好的表現。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美妙的節奏,教師可以從語言出發,通過朗誦練習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訓練,進而幫助其更好地掌握音樂節奏。
(四)身體樂器的應用
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一種樂器。人身體的各個器官,如嘴巴、手、腳都可以充當樂器。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嘴巴的發聲功能,進行音樂的演奏;我們可以通過利用雙手隨著音樂的旋律拍起節奏;還可以手腳共同配合來演繹音樂。
(五)打擊樂學習能進一步提高音樂節奏感
打擊樂學習是把“模仿”和“創造”相結合的音樂實踐活動?!按驌魳方虒W模式”強調人本身對音樂的參與和體驗,旨在啟發喚醒身體的蘇醒,獲得音樂的感悟。幼兒在進行打擊樂練習時,可以指導他們在練習樂器的同時,配合語言和身體樂器,“說”“動”和“奏樂”相結合,讓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全面、細膩而深刻。
三、結語
音樂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幼兒音樂教育中幼兒是音樂活動的主體,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特點,引導他們進行節奏感知訓練。文中提高的節奏感知訓練不是單獨存在的,在實際訓練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幼兒多種器官的協同參與,促進幼兒節奏感知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江澎. 早期音樂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影響[J]. 美與時代(下),2011,(12).
[2]白學海. 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節奏感知與表達[J]. 蘭州學刊,2010,(10).
[3]趙宏偉. 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思考[J]. 大眾文藝,2010,(24).
[4]王沛,張藍心. 音樂與語言的關系:來自句法、語義與音調節奏感知的神經活動證據[J]. 心理科學,2013,(05).
[5]曾麗秋,蔡曉冰,林松源. 音樂·身體·體驗——“身體打擊樂”創新教學模式初探[J]. 藝術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