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摘要: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奠基作用,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本理念;教師;學生
生本教育,歷經十年的風雨,見證了生命自然的精美與和諧。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創造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生本帶著創新而來,載著和諧而歸,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分享著課堂教學的簡單,品味著師生和諧相長的成功與喜悅。
生本教育提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人人可以創新”,“學生潛能無限”。學習既是學生的本能,也是學生的需要。做母親的不用刻意去傳授語言,嬰兒就會牙牙學語,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表達,學會了交流,這是內在學習動力的外在表現。郭思樂教授反復強調,要讓學生廣泛、自主閱讀。大量進行語言文宇活動。形成學生的個性語文。語文能力就附著在他們的語言表意上,這不過是與生俱來的像吃飯睡覺那樣自然的能力。所以,我們以教材為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悟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中感悟。讓學生在體驗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一、轉變教師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多關注學生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揮者。教師必須從課堂上關注學生開始,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要正確對待,不壓制、不打擊,要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積極分析問題解決的方法。如果對學生的問題不重視,就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也可能從此會失去提問題的樂趣和勇氣,成為一個不思考的人。其次,要尊重學生的意見,要鼓勵學生對老師講解的例題的解法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解法,并對學生的不同解法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學生中好的解法要在全班進行表揚,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探索的興趣,也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同時要鼓勵學生“找碴兒”,找教科書的碴兒,找教師的碴兒,這樣可以及時糾正錯誤,也可以讓學生確立自信心,從而樹立科學態度。再次,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想什么問題,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問題,教師必須事先估計,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二、高度尊重學生
可謂“四兩撥千斤”,生本的課堂學習過程線索清晰,學生上課得心應手。曾經有人取笑說:生本的課堂從來就是三步走: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學完課文,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也許我們真是這樣走過來的,學生們也都約定俗成:學一篇課文,首先得整體感知,了解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接著是重點品味,體會思想;然后是閱讀拓展的交流、運用與延伸。教師抓住主線適時加以點撥,可以讓課堂學習牽一發而動全身,教與學產生共鳴,游刃有余、揮灑自如。
這種和諧來自“學生自定步調”的“自調節教育”。其實,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實踐過程。強調生本并不弱化教師的作用。更不是無師自通。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實時學習動態。進行無痕的引領、有針對性的誘發和有創意的調控。所以,我們的課堂是鮮活生命的體現。只要遵循學生天賦的學習本能,就能達到教學的水到渠成。長此以往,教學就變得簡單而輕松。
三、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教師的引導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在新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而非支配學生的控制者。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名學生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主要目標之一。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由于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常常也是為了探索,所以,“探索”處于核心地位,從一定程度上說,抓住“探索”這個龍頭,就掌握了新課程的主動權。為了適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問題改成了探索性問題,這些探索性的問題的條件、結論等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教師應花大力氣鉆研教材,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都應做到心中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教師的引導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在新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而非支配學生的控制者。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名學生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總之,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要構建生本教育模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急切呼喚教師要具有生本教育思想,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建立生本教育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