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芳芳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風險,制定有效風險控制對策提高護理質量。方法:將我院心血管內科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施不同護理干預手段,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兩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經不同護理干預后,呈現出不同的護理效果,經研究分析,對照組搶救率遠遠低于觀察組患者,數據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全程護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防范護理風險,取得患者信任,提升護理滿意度,可推廣。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護理效果
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護理工作的范圍、對象、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為全面滿足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需求,本文重點探析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醫療護理風險預控中全程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將數據結果分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文以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45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為20例,男性患者為25例,平均年齡(43.28±1.95)歲,急診類型:10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顱內出血、12例腦梗死、8例重型骨折、5例其他;觀察組45例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4.11±2.31)歲,急診類型: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顱內出血、13例腦梗死、9例重型骨折、5例其他。比對兩組患者基本數據資料,無顯著差異,可比較(P>0.05)。
(二)護理方式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行全程護理,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最快速度分診:分診工作應安排經驗豐富的臨床護理人員,其在接收患者信息后,應在最短時間內準備好搶救床、氧氣瓶、推車等急救物品,患者入院后,利用“SOAPIE”公式分析患者病情,將患者分為I類(危急類患者)、Ⅱ類(重癥患者),按照患者類別進行針對性搶救。
2.全程監護陪同患者:護理人員應準備好搶救物品,通過電話與不同科室進行聯系,為患者做好搶救檢查,全程監護陪同患者,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提供便攜式呼吸機、氧氣瓶等多種搶救用品。
3.落實交接工作:搶救護理人員在轉移患者的過程中,應做好交接工作,對患者的搶救藥物、導管等進行詳細交接,通過交接單簽字確認。護理人員還加強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教育和鼓勵家屬在生活上給予患者更多幫助,給予其更多的心理社會支持。加強對患者行針對性健康教育,降低患者對疾病診治的緊張、恐懼感,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及好感得到有效增強,進而提高其診治依從性。護理人員耐心指導患者服用相關藥物,并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服用可能引起的相關不良反應,囑咐患者定期到醫院接受復查。
(三)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采取問卷調查表,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總分共100分,根據總分高低劃分等級:①非常滿意:80分以上;②滿意:60分—80分;③不滿意:60分以下。
(四)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將整理好的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SPSS20.0數據包中展開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率(n%)表示,組間差應用x?檢驗。
二、結果
(一)兩組患者臨床搶救成功率對比
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后,均呈現出了不同臨床效果,經數據顯示,對照組患者中,搶救成功者為30例,成功率為86.67%;觀察組患者中,搶救成功患者為44例,成功率為97.14%;總的來說,對照組患者搶救率低于觀察組10.47%,數據間具備顯著差異(P<0.05)。
(二)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非常滿意例數達35例,比對照組多8例;同時觀察組總滿意度達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29%,數據間具備顯著差異(P<0.05),具體如表1所示:
三、討論
隨著社會進步步伐的不斷加快、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人們在診治過程中對健康保健、醫療護理服務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患者在就醫過程中,關注的內容不僅是療效、費用,同時也高度關注在診治過程中享受到的護理服務。患者不僅需要解除軀體上疾病引起的相關不適感,同時還需要護理人員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能夠細致、系統地了解自身疾病相關知識,進而使心理護理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最終實現身心健康的整體統一。護理質量的提高直接關系到醫院總體診療水平的提升以及社會聲譽的提升。因此,近年來,各醫療機構越來越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心血管護理干預,促進護理工作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護理人員必須加大對患者搶救過程護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本文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達97.14%,比對照組高10.47%,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達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19%,說明全程護理方式應用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冷靜、鎮定的頭腦[3],結合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對患者做出正確評估,充分發揮全程護理的作用,將護理工作覆蓋在患者整個搶救過程中,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更多時間。同時,護理人員應深入分析全程護理的內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操作技能,進而配合好醫生有條不紊的做好搶救工作。
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制度是保障各項護理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應進一步完善心血管內科護理的相關制度,根據臨床護理實際情況,對護理工作流程、護理責任制度、護理文書書寫規范、交接班巡查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進行健全與完善,并有效落實,嚴格執行分級護理制度,明確各護理人員的職責,實施彈性排班制度,合理分配各時間段的護理人員,保障所有患者均能及時得到有效護理,降低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將全程護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醫療護理風險預控中,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規避患者護理風險,從而贏得患者信任,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鄔雙.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問題分析與風險管理[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9):95-96.
[2]韓瑩.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01):148-149.
[3]謝藝珍. 淺談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及防范策略[J]. 當代醫藥論叢,2014,(15):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