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常松
摘要:法治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理政方式,同時更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和重要成果。中國實行的法治社會在建設上尊重古老的文化傳統和現階段的基本現實國情以及中國國民的訴求;并且遵循法治的普遍社會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明確中國建設要以法治為目標,而且清晰的理清了未來中國依法而治的整體布局的路徑方式。法治事關國家事關個人,是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法治中國”就是以法治來建設中國的現在并且以此來使中國進入到一個人人樂見的嶄新的中國,不同的風貌。
關鍵詞:法治中國;依法而治;法治建設
1法治中國的必然性
法治社會要求國家有法可依,公民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法維權。國家治理的最終目標以及最后結果都將是法治,法治是一個既強力又親民的治國理政之道,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我們所有人來共同建設我們所有人自己的未來。“進行了漫長的時間來發現不足并進行研究和修改,使我國的法治制度更加的健全,使其實施對人民更加的有意義。人與法的不可分割法治中國”要求以黨為領導者,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并且要努力使兩者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因此,法治社會要求不論是公民還是國家,都必須接受法律的統治。由此法律就必須是全國人民自身意志的約束,人民接受法律就等同于接受自己。如此大范圍實施的法律必須具有可以永久實行的合理性、正當性,所以通過人民自身的意志制定為法律,就更加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由衷的去認同并遵守,并成為人民群眾自身行為的行為準則。依法治理不僅需要以法確立公民的權利,也需要法律能夠對所有人的權利包括國家的權力進行約束。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來法治的社會是為了人民的生活,為了全國人民所構成的社會,這種社會既需要以權利為保障大眾的切身利益,也需要以權力為規范制約大眾的行為。我國為了實現法治,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至黨的十八大, “法治中國”在確立了法律以后就必須要依守,全體人民群眾既是法律的權力享受者也是法律的約束者,法律是每個人的防線也是每個人的行為底線,沒有人可以越過法律享受特權。法律要求公平正義,黨為此必須要讓每個人感受到法律與公平的不可分割,由此才會使廣大人民群眾相信法律。
2法治的公正
而要做到公平不僅要求法律的公正性也要求其公平出現在大眾視野內,所以就必須公開透明,讓人民群眾自己感受到法律的可靠性并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產生依賴感、信服感甚至于產生敬畏感。依賴感在于希望人民群眾在遇到不法行為的侵害時能夠信賴黨、信賴法律,相信法律能夠給自己以公道。信服感在于法律能以其公正嚴明所作出的各種判決使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而敬畏感,每個人都應該對法律存有敬畏,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們每個人的道德準繩,這種敬畏發自心底,提醒每個人的行為都不能夠超越法律,否則便要依法進行強制性裁決。
3法治建設需要全面實施
法治的中國要求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并執行法律條款上的每一條規定,讓健全的法律程序來規范全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更加細致的規范了關于法的各種形式,憲法和法律共同構成了法治社會的法。以憲法為最高領袖法國人民的行為,并且使這種行為規范具有自覺遵守的普遍性,且必須具有嚴格來遵守法律的法律意識。
3.1法治的全面建設
法治化需要逐步性實現更需要完全的覆蓋性實現,在國家政權的運行上需要國家與政府嚴格的遵守法律,在權利的運作上也需要法律的嚴格約束,由此將法治化在整個社會體系的運轉中完全而明晰的體現出來,將法治社會的法治性遍布到每一個有人存在的地方,將一個真實的法治社會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3.2法律的地位
所有的權力都將由法律所給予,而所有的法律都將是全體人民群眾內心意識的體現,并且都經過了漫長的時光里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監督研究修改才執行的。由此產生的法律能使人民由衷的產生信服性,這也就注定了法律將具有無可比擬的嚴格性與凌駕性。
4結語
“法治中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黨作為法治的領導者,對于法治的實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更加需要黨以身作則,嚴格遵循法治,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政策,這關乎到廣大人民群眾在這個社會中生活的切身利益,并為廣大人民群眾做示范,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人民也將在黨的帶領下身體力行的執行法律各項規定,在法治化的的社會中,人民的安居樂業、幸福安康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所有人的努力去進行法制建設,將會實現法治社會的美好藍圖,這是一項宏偉的工程,我們將要一步步的實現這種壯觀,因為由人民構成的終將由人民去改變去創造輝煌。
參考文獻
[1]龐正,楊建.法治社會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J].《金陵法律評論》 .2015(2):39-43
[2]張文顯.法治的文化內涵——法治中國的文化建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