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軍
(甘肅省通渭縣碧玉初級中學,甘肅 通渭 743300)
摘 要: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機地滲透中國夢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文章從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兩個方面,研究中國夢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中國夢教育;體育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1;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9-0027-01
教育是時代發展的永恒主題,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夢教育是當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在體育教學中滲透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拼搏學習,在追夢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了夢想才有前進的動力。夢想來源于努力和創造,而中國夢的思想基礎主要也在于創新和奮斗兩個方面。少年強,則國強。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滲透中國夢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奮斗精神,強健學生的身心素質,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下面,從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兩個方面,研究中國夢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
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保證中國夢思想的正確引導效果,體育教師需要注重強化創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進行體育教學前,為了保證學生肌體調整到最佳狀態,避免肌肉拉傷,體育教師應當讓學生完成熱身運動。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熱身運動不僅僅局限于跑步,或者一些拉伸運動,只要能夠起到熱身作用的體育運動都可以作為熱身運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一方面能夠保證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保持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保證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由活動,鼓勵學生在自由活動過程中學會思考,對體育活動進行創新。比如,學生可以利用場地自行組織短跑賽或接力賽,通過游戲化的方式進行體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團結、合作、競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重視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為個性是創造性的基礎,有了個性才可能有創造性,教師要以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比如,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相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長選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一些學生具有較強的耐力,教師可以鼓勵這類學生進行長跑訓練,同時也可以鼓勵這類學生進行籃球運動;一些學生具有較強的爆發力,教師可以推薦這些學生進行百米沖刺短跑等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但如今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生長在溫室里,大多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畏縮。因此,讓學生學會吃苦耐勞,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是當前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夢的思想理念,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為夢想而努力、為夢想而奮斗的思想。
體育活動本身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學生要想通過體育活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就必須勇于挑戰自我。但在當前體育活動過程中,部分學生怕臟、怕苦、怕累、怕難,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體育教師要融入中國夢的思想理念,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例如,在較為寬敞平坦的室外教學環境中,體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障礙接力跑練習。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物體為學生設置障礙,如廢舊的沙發、板凳、座椅,多樣化的障礙物可以增加練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又如,在進行一百米短跑訓練時,教師可以督促學生多次往返跑,以鍛煉學生耐力、爆發力以及柔韌性,磨煉學生的意志。對于獲勝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除了正常的往返跑訓練之外,教師可以在跑道上放一些鮮明的標志,規定在不同路徑下進行賽跑,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即使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理想,要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爭取最后的勝利。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體育教學中開展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奮斗精神。學校要充分重視中國夢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中國夢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敢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宏玉.“中國夢”意蘊下的體育強國思想[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01).
[2]鐘海,齊冰.淺論青少年體育發展與“中國夢”的實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1).
[3]徐君.中國夢對學校體育的訴求與學校體育的發展研究——基于南昌市部分中學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15.
[4]王嬌.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德育內容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5]曹大偉.學校體育對學生德育培養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