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舟 彭文龍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簡論*
賀 舟 彭文龍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土家族薅草鑼鼓又稱挖土鑼鼓是一種土家族民眾在田地里集體薅草勞作時,伴隨鑼鼓而演唱的一種民歌體裁形式。薅草鑼鼓歷史悠久,鑼鼓伴奏、一唱眾和、語言質樸幽默、程式規范等是其主要藝術特點。薅草鑼鼓主要是用來鼓舞干勁,調節氣氛、提高勞動效率,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土家族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民俗民風,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多渠道、立體式的宣傳推介是傳承發展的重要方式。
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
土家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毗連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區,具體而言以武陵東脈和清江流域為中心,西抵貴州梵凈山和烏江,東接彝陵和江漢,北接巫山長江,南控蘭澧芷沅,方圓約10萬平方公里。土家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跳喪舞、儺堂戲、擺手舞、茅古斯舞、薅草鑼鼓等都是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
土家族薅草鑼鼓又稱薅草號子、挖土歌、挖土鑼鼓、打鬧、山鑼鼓、田歌、秧田歌,是一種土家族民眾在田野集體薅草勞作時,伴隨鑼鼓而演唱的一種民歌體裁形式。《鳳凰縣志》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土家族薅草鑼鼓主要流傳于湖南湘西、懷化,貴州銅仁,重慶酉陽、秀水,湖北的宣恩、恩施等土家族聚居區。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主要流傳于湘西吉首、瀘溪、鳳凰,懷化鶴城、麻陽等地區。
關于薅草鑼鼓的體裁。薅草鑼鼓歌,既有山歌的特點,又有勞動號子的特點,有人把它看成勞動號子,有人把它叫做山歌,也有人把薅草鑼鼓單列出來。筆者認為中國國少數民族的歌曲的體裁分類與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是有所不同的。我們要尊重少數民族當地的一些習慣叫法和劃分的方法,只要弄清楚其核心意涵,名稱叫法相對處于次要地位。目前湘西學界一般把湘西土家族民歌分為山歌、小調、勞動號子歌,薅草鑼鼓歌、擺手歌、風俗歌等。
薅草即拔草、除草之意,是一種田野勞作行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中載:“稻苗漸長,需復薅;拔草曰薅。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薅草鑼鼓作為一種在田間勞作時伴隨鑼鼓歌唱的一種民間藝術,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周。例如《周禮·地官·鼓人》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①。而土家族薅草鑼鼓直接來源一般認為是在唐代,這與當地很多的民間故事有關。
1.演唱方法。分為平腔唱法和高腔唱法。高腔唱法的特點是唱腔高亢,悠長,多裝飾音,假聲成分較多。平腔唱法的特點是音樂多為中音區,樂句短小,節奏感較強,真聲較多。
2.演唱方式。在歌師的帶領、主導下薅草鑼鼓有獨唱、重唱、合唱、一領眾和等多種方式,不拘一格。
3.演唱程式。蒿草鑼鼓的演唱程序是與薅草勞作緊密結合的,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一般分引子、請神、揚歌、送神等四部分。穿插在薅草勞作的前、后、中間和休息的間隙。
4.唱詞。唱詞有固定唱詞和即興唱詞兩種。固定的唱詞,如《單身歌》等。也可即興編創,即興唱詞的語言往往質樸詼諧,多為身邊的趣聞趣事,或民間故事、歷史傳說。
5.伴奏樂器。薅草鑼鼓的伴奏樂器較為簡單,主要是鑼、鼓兩件樂器。由兩位歌師演奏、伴奏,掌控節奏。
(一)實用價值
薅草鑼鼓是一種集演唱、敲鑼打鼓,唱打輝映,一領眾和的歌種,是給薅草勞作的人鼓舞加勁,勞逸結合,以提高勞動效率為目的歌種,是世代相傳的、表現勞動生產與音樂相結合的歌種。薅草鑼鼓的最直接的價值就是指揮群眾、調節情緒、鼓舞干勁,提高勞動效率。正如《瀘溪縣志》所言:“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日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二)理論價值
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土家族薅草鑼鼓已經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土家族勞動人民的民風民俗、成產勞作方式,體現了質樸、樂觀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寄托了土家族的民族信仰、民族歷史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土家族人的生活風俗畫和民族生產發展史的縮影,因此土家族薅草鑼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城鎮化與老齡化
土家族薅草鑼鼓的存在的重要基礎是土家族民眾的日常生產勞動,特別是田地里的薅草、鋤草等生產勞作行為,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生產生活方式也產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城鎮化、老齡化的急劇變化,世居武陵山區土家族廣大民眾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原本靠田地吃飯的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提高生活水平,青年人常常外出打工,掙錢養家,不再或很少從事天野薅草等農業勞作;有些原本在農村靠田地勞作為生的農民,已經在城市買房居住與生活,不在從事農業生產勞作;再者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在農村生活的大多數人是沒有勞動能力的留守兒童或失去老能能力的老年人,這些人群很少從事薅草、種田等體力勞作。以上幾種情況致使薅草鑼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甚至是動搖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非遺”保護及其傳承
1.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的重要基礎
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土家族薅草鑼鼓的重要手段。應該說近十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土家族薅草鑼鼓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關于土家族薅草鑼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主要情況如下。2006年6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龍山縣申報的土家族挖土鑼鼓歌成功入選,向漢光作為湘西民歌、薅草鑼鼓的優秀代表也成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2007年重慶秀山薅草鑼鼓成功申報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見下表)。

國家第一批非遺拓展名錄薅草鑼鼓
2.多渠道、寬領域、立體式的宣傳是傳承的重要方式
經濟搭臺文化唱戲,薅草鑼鼓藝術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交流和比賽、展演是宣傳、繼承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報紙、書籍等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臺、網絡等現代電子媒體要充分利用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生動形象等優勢,給與大力的報道與宣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3湘西吉首以“世界鼓舞、鼓舞世界”為主題舉辦國際鼓文化節,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酉陽土家族薅草鑼鼓、吉林朝鮮族長鼓、廣西壯族銅鼓、臺灣十鼓隊及非洲鼓等國內外的23支鼓隊組隊參加,是一次集原生態鼓文化表演、民族文化交流及學術研討于一體的國際盛會②。這對于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是一次全方位的交流、宣傳和推介。
湘西土家族薅草鑼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嚴重危機,也遇到重大機遇。希望廣大的學者、專家、傳承人、非遺中心和廣大民眾共同努力保護好、發展好我們的傳統文化。由于水平、時間有限,課題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請相關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指導教師:袁偉)
注釋:
① 《周禮》,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關于政治經濟制度的一部著作。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
② 新華網重慶頻道11月11日電(邱洪斌)酉陽:“薅草鑼鼓”亮相吉首國際鼓文化節。
[1] 谷俊俊.桑植苗寨的褥草鑼鼓[J].民族論壇,2003.
[2] 饒春球,方應成.薅草鑼鼓的美學解讀[J].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報, 2005.
[3] 郭艷華.土家族薅草鑼鼓的文化內涵與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5.
[4] 張建國.土家族薅草鑼鼓歌考略[J].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1,6.
[5] 張堃,譚宗派.對湖北省利川市瀕臨消失的“薅草鑼鼓”的田野采風及思考[J].中國音樂,2006,10.
[6] 左尚鴻.薅草鑼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2.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2015年校級項目《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