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艷+邵立晨
【摘要】推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是云南探索現代農業的新舉措。本文探討了墨江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促進墨江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墨江 特色農業 發展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把“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對云南提出的“五個著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樣性資源這個獨特基礎,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時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列為8大重點產業之一[1]。墨江縣作為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其獨特的地域、氣候優勢為墨江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一、墨江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勢
(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
墨江縣素有“回歸之城”的美譽,屬南亞熱帶半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四季如春。由于獨特的氣候類型,加之溫度、降雨、日照等資源豐富,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分布有各種珍稀藥材、花卉,國家級保護植物19種,野生動物160種。礦產資源和水資源都極其豐富[2]。
(二)區位優勢明顯
墨江縣在歷史上就是茶馬古道、商貿文化極盛之地。昆曼國際大通道穿城而過,使墨江成為云南連接東南亞、南亞的橋梁,面向西南開發的“橋頭堡”建設的前沿陣地,更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泛亞鐵路中線將在縣城附近設置客貨運站點,是昆明與東南亞地區優質農產品輸送的中轉站,為加快高原熱區特色農業,對外開發創造了有力條件。
二、墨江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目標明確
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地的資源,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建立起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和體系,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墨江縣是山區農業大縣,縣域“三江五河”流域的干熱河谷地帶是發展特色農產品彌足珍貴的熱區土地資源,經過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培植了一批以茶葉、咖啡、煙草、蠶桑、畜牧、淡水漁業、紫米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
(二)已形成一定的產業發展規模
墨江紫米在2013年被評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目前,墨江縣15個鄉鎮均有紫米種植,其中以聯珠、龍壩兩鄉鎮較為集中,種植面積及產量占全縣的70%。截止2014年底,墨江縣有咖啡園面積10.6萬畝,16個咖啡初加工廠,1個加工規模為20噸/天的咖啡脫殼廠,1個加工規模為400公斤/天的咖啡精深加工廠,組建了咖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3]。
三、墨江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存在的問題
(一)種植規模小,投入不足
墨江雖有“中國紫米之鄉”和“云南省名牌農產品”等稱號,但實際上墨江的紫米生產卻未形成規模,仍以單戶種植、自行銷售為主,發生病蟲害時,難以實行統防統治,同時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低,制約了產業集約規模化發展。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咖啡和茶葉的種植上,目前,墨江縣缺乏純種精品咖啡。雖然具有抗銹、矮桿、高產等優良特性,但品質相對較差。由于咖農多采用單一作物種植及無蔭蔽栽培。對咖啡的種植管理、技術指導等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因此咖啡的產量、品質很不穩定。在茶葉種植方面,墨江實有投產茶園僅是全國平均單產的65%、世界平均水平的32%。茶葉機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園有效灌設施嚴重不足,有效灌溉面積幾乎為零。部分茶園老化,改造提質勢在必行。
(二)加工工藝落后,品牌意識淡薄
茶業、紫米、咖啡等的制作工藝簡單,市場門檻又相對較低,沒有龍頭企業引領,基地零星、分散,產業投資渠道單一,初加工環節靠個體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品牌的打造無法實施,產品的推介宣傳難以開展,無法形成優勢品牌。在技術改造和產成品創新上缺少資金的支持,產品附加值低。致使墨江多種農產品的整體形象與國際精品的內在品質極不相稱。
(三)產業競爭激烈,市場監管有待加強
目前,墨江縣在省內外城市還沒有完善的直銷網絡,還缺乏專業的交易市場。同時,存在部分企業和商家投機取巧,濫用品牌等標識,有損墨江經濟作物的形象。有一些企業對執行標準的認識不到位,不按標準正確標注產品等級、生產日期等相關內容,使其市場競爭力較弱。
四、推進墨江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打造亮點,加快高原特色熱區農業產業跨越發展
在農業產業群建設上,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的發展戰略,推動林下經濟增點擴面[4]。更好更快實施“一粒米、一頭豬、一條魚、兩片葉、兩個果、三棵樹”的“111223”工程。依托特色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實現特色發展、發揮特色效應,圍繞產業抓好基地建設。
(二)加大扶持力度,繼續重視與支持墨江特色農業發展
1.加快高原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我縣農業的發展特點和自然條件,圍繞畜牧、烤煙、漁業、桑蠶、咖啡、茶葉、甘蔗、蔬菜、紫米等特色產業。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方式合理布局產業區域,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灌區節水改造。
2.培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組織,既可維護小農利益,又可作為農業龍頭企業整合分散農戶的依托主體。加大稅收、財政支持力度,對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給予獎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農工商綜合企業發展。
3.加快建設現代化商貿物流服務業。將特色農產品企業納入商業和旅游的發展規劃中。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鐵路兩大國際大通道,進一步提升“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三張旅游名片的品質效應,并逐步構建墨江縣以文化旅游與商貿物流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4.健全農村財政、金融與社會保障政策。由于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顯著,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人口持續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建議進一步加大農村財政支持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
五、結語
“十二五”以來,墨江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堅持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農業生產規模化和市場化為基礎,集中優化林畜煙漁帶頭的第一產業,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但由于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在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需進一步完善。總之開展墨江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規劃研究,需按照“生態化、標準化”目標,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穩步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云政辦發〔2017〕7號).2017(1)
[2]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庾慶.墨江縣咖啡產業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思考[J].云南農業,2016,(05):74-77.
[4]楊建忠.《墨江哈尼族自治縣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3月21日).墨江縣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網.
作者簡介:甘春艷(1994-),女,漢,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邵立晨(1992-),女,漢,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