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支付媒介。近些年,電子貨幣逐漸普及至各個領域,并對貨幣供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文章就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電子貨幣 發展 貨幣供給 影響
一、前言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電子貨幣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電子支付具備較高的效率、較低的成本,這些特征無疑給傳統金融發展方式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電子貨幣代替了流通中的現金,影響了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進而影響了貨幣供應。所以,文章著重探討了貨幣供給在電子貨幣快速發展的今天所遭到的影響。
二、電子貨幣在我國的發展及現狀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的廣泛普及等都推動了電子貨幣的產生與發展。1985年3月,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第一張名為“中銀卡”的信用卡,自這之后,各個商業銀行便將信用卡發行視作不可或缺的業務競爭方式,于是相繼發行了工行“牡丹卡”、中行“長城卡”、農行“金穗卡”與建行“龍卡”。我國政府于1993年實行了“金卡工程”,它使用的是電子貨幣運用體系工程,旨在強化對經濟宏觀調控與金融創新深化的建設。北京于2007年12月26日舉行的“國家金卡工程全國IC卡第十次工作會議”展示了2000年以來,銀行卡的聯網通用推動了銀行卡發展,發卡量已經接近了16億張,POS機已經達至了120萬臺,商戶已經達至85萬家,跨行消費金額已經達至2.31萬億元。非銀行電子貨幣的發展也較快,公交卡、超市卡、醫保卡、“一卡通”型電子貨幣等逐漸盛行于各大中城市之中,極大便利了人們的購物與消費,推動了商品零銷售的旺盛。
三、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一方面,電子貨幣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央行需要對基礎貨幣加以控制,傳統方式中,央行可以采取提升或減少法定準備金率的方式合理調控貨幣供給量,或者采取公開交易證券的方式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基于電子貨幣條件,存款準備金與通貨是影響央行能否基于電子貨幣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因素。
從電子貨幣對存款準備金影響角度而言,通常情況下,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的小幅度調整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貨幣供給,但電子貨幣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一些法定存款準備金。若央行沒有提取相應的準備金,就會影響了央行通過對準備金率的調整來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實際成效。同時,商業銀行具備電子貨幣與其衍生品,且這部分的貨幣不需要繳納準備金,可以通過對商業銀行機會成本的降低來減弱央行法定準備金相關政策的作用。從電子貨幣對通貨影響角度而言,電子貨幣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替代了流通過程中的現金,進而影響了流通中現金量。基于相關統計,我國2011年的流通中現金量比1990年較少了20%,而電子貨幣使用率卻逐漸上漲,且上漲速度較快。這無疑展示了,現金的使用量逐漸較少,電子貨幣有著較為顯著的代替作用。可見,電子貨幣對央行貨幣供應量有著直接影響,并對貨幣政策執行成效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傳統貨幣供給的模型可以簡單描述為:貨幣供給是基礎貨幣量和貨幣乘數的積,是流通中通貨和銀行體系多種存款的和。基礎貨幣主要涉及流通中通貨與銀行體系準備金,銀行體系多種存款的創造取決于銀行準備金的不斷擴張。基于電子貨幣的存在,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下所述:
從電子貨幣對現金損失率影響角度而言,現金損失率與公眾流動性偏好與通貨機會成本有著緊密聯系的關系,一般人們對通貨的實際需求量會隨著收入的提升而提升,從而提升現金損失率;從電子貨幣服法定準備金率影響角度而言,電子貨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銀行流動性,銀行用于投資與貸款的資金的增加,不需要完全受相應準備金的的影響,隨之提升了派生存款與貨幣乘數。可見,法定準備金率的降低會促使貨幣乘數提升;從電子貨幣對超額準備金率影響角度而言,超額準備金率易受利率與經濟繁榮的影響。電子貨幣具備流行性較強與安全性較高的特征,所以銀行獲取低成本資金較容易,且會降低具備超額準備金實際數量,一定程度上說,電子貨幣的發展降低了超額準備金率;從電子貨幣對非交易存款比率影響角度而言,定期存款存在一定的限制,沒有較強的靈活性,所以人們更樂意選擇活期存款,電子貨幣的發展降低了非交易存款比率,提升了貨幣乘數。總而言之,電子貨幣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貨比乘數各變量,并產業了相應變化,影響了貨幣乘數的穩定性。
四、避免電子貨幣影響的對策
首先,制定電子貨幣存款準備制度。電子貨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活期存款與流通中現金,降低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的力度,因此央行需要提取一定的準備金合理控制好貨幣數量。
其次,電子貨幣的發展方便了支付結算,中央銀行可以創建全國領域內的支付結算平臺,以促進權威性的樹立,從而更好地管控電子貨幣影響領域,以及增加了貨幣政策的權威性。
再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電子貨幣的發展,并提升了中央銀行監督管理的繁雜性,所以,中央銀行需要強化和政府的合作,創建風險預警體系,從而減少外國資本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成效的影響。
最后,合理監管電子貨幣,創建較為標準的法律環境。我國的電子貨幣起步較晚,中央銀行需要學習與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合理政策與法規,并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制定與我國國情相適宜的規章。
五、結論
總而言之,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兩方面。一方面,電子貨幣影響了基礎貨幣,因為電子貨幣取代了部分流通過程中的現金,從而影響了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及貨幣政策執行力;另一方面,電子貨幣影響了貨幣乘數,電子貨幣的涌現在一程度上降低了現金漏損率提升了貨幣乘數,電子貨幣較高的使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貨幣乘數,從而無疑影響了貨幣乘數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姬瑩.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供給影響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4(12).
[2]楊弋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及貨幣乘數的影響機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級創造體系[J].上海金融.2014(03).
[3]徐舒靈.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供給理論的影響[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03).
[4]全穎.楊大光.互聯網金融發展、支付貨幣電子化及對貨幣供給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6(07).
[5]李丹旸.電子貨幣發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J].商.2016(07).
作者簡介:傅盛(1987-),女,重慶人,就讀于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學歷:本科,職稱:初級,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