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從中國國家旅游局獲悉,2017年上半年,中國接待入境游客6950萬人次,出境旅游人數6203萬人次,入境游客數量超過出境游客數量747萬人次。2016年,中國接待入境游客1.38億人次。同年中國國際旅游收入1200億美元,出境游花費1098億美元,實現旅游順差102億美元,國際旅游持續保持順差。
有國內研究機構發布近日報告稱,2015年,中國國際游客赤字已達3000萬人次。對此,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國際旅游順差和逆差,都是指入境旅游游客在中國消費所形成的收入,和中國游客到海外旅游消費所形成的支出之間的差距,與游客人數無關。之所以會出現關于中國“旅游赤字”的說法,主要是由于對旅游外匯收支的誤判。據戴斌介紹,中國旅游收入由國家旅游局負責統計,但統計中不包含在華3個月以上至1年以內的外國人。而中國公民的出境消費數據,則由外匯管理局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公民換匯和銀聯卡海外消費得出,這一數據是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旅行消費,其中包含留學人員消費、海外置業等。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統計方法,上述消費都不應算在國際旅游收支中。因此,2016年,中國公民海外旅行消費達2920億美元,旅游消費僅為1098億美元。
戴斌分析稱,由于中國出境旅游從2001年加入WTO后才開始逐漸增長,目前還處于高速增長期,更容易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放大,“在日本爆買馬桶蓋”等新聞,讓大家產生“出境游人數多于入境游人數”的錯覺。
國家旅游局表示,中國入境旅游已走出金融危機后的蕭條期,正從全面恢復轉向持續增長的新階段,出境旅游則從高速增長步入穩定增長,中國國際旅游順差有望進一步擴大。▲
環球時報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