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進程,是通過多方面的變革來實現的。其中,人的現代化是它的一個基本方面,也是前提和關鍵。由于實際情況中人的現代化往往滯后于其他方面,成為社會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探討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從個人現代化的心理角度分析,總結出其適應性、突破性、計劃性、效能感、信任感、高期望和自尊他尊的主要特征,結合中國國情,闡述中國人的現代化情況及發展方向,強調中國人現代心理素質對于推動整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個人;現代化;中國人;心理特征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個人的現代化其實首先是一種心理態度或者心理狀態的改變,然后促使行為上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包含了各種心理特征,概括來說,主要包含了以下幾點:適應社會變遷;突破思想和眼界的范圍;對當下和未來的計劃性;具有效能感;基于理性對周圍給予信賴;積極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受教育和選擇職業的期望;有更深程度的自尊,也非常尊重他人。那么對于我們國家,個人的現代化又有那些特殊之處呢?
一、適應性
個人的現代化首先體現在對新思想、新事物的適應性。
第一方面:對于未曾經歷過的新的思想觀念、生活經驗和行為方式是樂于接受的。這是一種心理傾向,或者說一種正向心態。例如,以傳統方式耕作的農民愿意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志愿者愿意接受新藥的臨床試驗等等。通常具有這種心態特征的人,就是現代化的人。
適應性的第二方面與第一方面密切相關,是更加宏觀的一種心理開放性,即對社會的變遷的適應。在發展中國家,人的現代化可體現在能接受自己周圍的社會變革。
二、突破性
如果一個人能夠突破思想和眼界局限,廣納各方意見,進而權衡出重要的結果,那么他是現代化的人。傳統的人通常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謹慎地對待人和事,相反,現代化的人有更加廣泛的思想,他們不僅僅考慮自己周圍的人和事,還能思考整個社會的事務并發表主張。
三、計劃性
對于現在和未來,現代化的人傾向于制定長期計劃。他們總是事先對未來作出規劃,這不僅僅有對個人生活的計劃,也有對宏觀的社會公眾生活的考量。
例如,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現代人會繪制踏實穩健的藍圖;對于個人未來的生活,現代人傾向于防患于未然,即事情發生之前就會計劃和安排好如何應對。正是具有這樣的品質,現代人通常能夠得到更好的個人發展。
四、效能感
現代化的人對個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這是一種效能感。
一方面,它“相信人性能夠改變,相信人類能夠解決自身的問題,相信人能夠對社會的弊端進行改造和有效的干預”。另一方面,效能感體現在效率上。現代化的人是講求效率的,不僅僅是因為自我計劃性,更因為現代化的發展不允許存在懈怠的人。
五、信任感
現代化的人認為“世界是可依賴的”,“可以信任他周圍的人和社會組織能夠實現他們的任務”。他們對于宿命論是否定的,即不贊同人的命運不可改變。基于理性的基礎上,他們給予周圍和社會信賴。這種信賴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相信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而對于一個傳統的人來說,這種信任感則要少很多。
六、高期望
現代人對于知識和職業的期望值是比較高的。他們尊重客觀事實,不會墨守成規。他們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探尋是充滿熱情的,不會輕信主觀臆斷。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上,他們不會受制于傳統思維,而是傾向于忠于興趣以及對某些專門技術尤其是新技術持有正向心理態度。
七、自尊、他尊
有些人認為,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冷漠無情,個人尊嚴經常受到剝奪。但實際上,現代社會的自尊和他尊的程度遠遠超過傳統封建社會。我們可以比較現代的老板、員工關系和古代的地主、工人關系,顯然現代人的關系更加和諧,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更自尊也尊重他人,不因不同的社會階層或者特殊的個人特征而給予不同的對待。
此外,除了工作關系,在其他的社會關系中,現代人也會更加注重自尊和他尊。
八、現代化的中國人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國人的活動空間擴大,面臨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的事務。為了應對這種變革,人們需要逐步實現個人現代化的轉型。那么,如何實現中國人的現代化?我認為,首先,中國人需要突破傳統思維的封閉性,使用開放性的現代思維方式。這種現代思維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實踐積累。第二,能力素質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力素質中,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等各方面需要全面提高,這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要求。第三,生活方式的轉型。從單一的傳統生活方式到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受到社會生產方式轉型的帶動。我們不能始終處于被動狀態,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立足于實際,形成和倡導他人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實現我國國民的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包含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從心理因素來看,由社會變遷造成了價值觀和心態的失衡,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思想和價值觀的碰撞,對國人心理造成沖擊。由于漫長的農耕文明、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們頭腦中,而“后生”現代化的心理正被動地形成薄弱的基礎,兩者相互影響,就會讓人無所適從,一時間,容易產生信仰危機、極端主義等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一旦擴大化,就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亟需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首先是政府的宏觀調控,要從積極推進社會轉型、倡導社會成員價值觀的現代化轉向等方面提出措施;其次,應注重個人調整,明確傳統儒家思想是有缺陷的,例如中庸、安于現狀等心理,就違背了現代社會價值觀。因此,對于傳統思想,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勇于進取、改革創新的精神品質,也是我們每個人現代化學習和發展的方向。
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報告,在2000~2012年期間,中國現代化水平有較大提高。2012年與2000年相比,中國現代化水平的變化如下:第一次現代化指數(典型特征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提高了20點,世界排名提高22位;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典型特征是知識化和信息化):提高了11點,世界排名提高22位;綜合現代化指數:提高了13點,世界排名提高17位。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根據世界歷史經驗,50年后我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概率為20%左右。從以上數據看出,即使我國現代化水平有增長大趨勢,仍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應滿懷熱情地投入社會現代化建設中,以個人的現代化為起點和助力,培養和形成現代化心理素質,推動整個社會現代化的實現。
作者簡介:鄧麗紅(1967年10月——),女,數學高級講師。1989年6月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參加教育工作。先后擔任高中數學教學、中專數學教學、中小學教師培訓等工作,現任四川省綿陽廣播電視大學培訓處業務培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