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機器人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它們盡其所能做到盡善盡美(perfect)、無可挑剔(impeccable)。水下機器人(un?derwaterrobot)能進行鋪設海底電纜等工作,建筑機器人(constructionrobot)、駕駛教練(drivingcoach)機器人、配送(delivery)機器人、清潔機器人、金融服務機器人等各司其職。最新的機器人可進行社會調查,處理公文,能寫程式化的(formalized)體育報道,甚至會寫詩、作曲。
醫療機器人發展也很快,有手術機器人、遠程醫療(telemedicine)機器人、基因組測序(genomicsequencing)機器人和便攜式(portable)診斷設備。仿人(apery)機器人尤其易被人們接受而融入到人類社會之中。
機器人會取代人而造成大量人的失業嗎?多年以前,奇點理論(singularitytheory)創始人庫茲韋爾就已經提出,2045年人類總體智能會被機器超越。2013年美國一份報告認為,47%的崗位面臨著被取代的風險。據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與倫理學(ethics;moralphiloso?phy)教授杰瑞·卡普蘭統計,美國注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將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未來10年機器人將取代1500萬工作崗位,相當于美國就業市場的10%。人工智能會大量擠占人類的工作崗位,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失業。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淘汰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p>
(本欄目供稿:陳德彰教授)
環球時報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