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口基數較大,工作又遍及各行各業,他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近年來該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學者擔任著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責任,從多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旨在綜合各學者的觀點,加以分類總結,從現狀、特征、困境、影響因素及對策五個方面綜述當前國內各學者研究成果,從整體把握研究現狀,有利于發現研究薄弱環節,為后續研究提供便利。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綜述
一、引言
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始于思想,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卻是一個長期、隱匿的過程。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后,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工作進入一個新高度。但是億萬人民是這樣一個龐大群體,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必須有章有節、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
在這億萬人民群眾之中,有一個群體的意識形態工作是最不易開展的,那就是農民工。因其處于社會最底層,容易被忽視,也因其工作特點的流動性、分散性,不易組織,使得這一群體在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沒有受到重視。但事實上,我國農民工已達2.74億,新生代農民工更是占到70%的高比例,他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有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并且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建設應該是針對全體中華兒女,不應有任何一個人、一個群體掉隊。反觀當前學術界,關于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研究文獻寥寥無幾,本文旨在綜合當前此類文獻資料,從宏觀上對這一專題當前的研究有一個清晰地認識。
二、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現狀及特征研究綜述
(一)現狀研究綜述
新生代農民工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現狀主要是維權意識覺醒、政治參與熱情高而參與度低、理想與現實有差距等。
韓曉燕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表達和維權意識覺醒;政治參與積極性更高,政治認同的期望也更大”。丁明秀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認同水平出現分化趨勢”,一方面因其受教育水平高,自我意識覺醒,具有參與精神;另一方面又因為現實無法給予他們積極回應而消極弱化;同時“對中央政權認同度較高,對基層組織認同度有所下降”;“源于民主權利的政治認同逐漸超出源于經濟利益滿足帶來的認同”。吳春梅、郝蘇君、徐勇三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得出農民工目前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現狀,他們認為雖然農民工受教育年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有幫助,但是農民工依然表示主流意識形態內容過于抽象,限制了他們的理解,而且對他們來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處于城鄉夾縫中的他們面臨許多現實問題,期望與現實之間差距明顯,使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生和存在產生懷疑。蘭君、張旭從制度認同、權威認同和利益認同三個方面闡述了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具體表現為經濟生活滿意度低、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對當前的分配制度和戶籍制度不滿、政治參與熱情高但無渠道以及對當地政府不滿等。
(二)特征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特征研究這一塊相較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們能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顯示差異性、群體性、多元性、沖突性等是主要的幾個特征。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除了顯著地個體差異特征,也有群體的時代特征。吳春梅、郝蘇君與此持相同觀點。另外,此二位學者認為文化水平的高低、成長經歷城市的近似水平、工作生活環境、社會歸屬與安全感的強弱均與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度呈正相關。張莉認為與老一輩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加理性;對物質生活與金錢有著強烈的追求與欲望;價值觀念多元;思想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并根據這些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三、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面臨的困境及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一)面臨的困境研究綜述
學術界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面臨的挑戰來自多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非主流思想入侵、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淡化、黨的執政基礎受影響等幾個方面。
牟成文認為社會轉型期解構了以前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的“一統”格局,各種非主流甚至與“主流”相左的東西逐漸從隱伏走向臺面。朱繼東、李曉梅認為隨著網絡的興起、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農民工思想易受外界影響,而這一切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思想上、行為上、本質上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甚至影響我黨的執政基礎。吳春梅、郝蘇君、徐勇認為“農民工群體一定程度上面臨政治社會化路徑不暢問題,引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弱化”。劉春澤主要是從改革、政府、經濟、社會四個方面出發,分別闡述了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度低低上述四個方面的影響。
(二)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不過也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參政、文化程度、自身等幾方面。
單云麗,劉崢,代艷麗認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但也主要是集中在農民工自身問題。例如,對自身價值判斷失誤;顧己不顧人的群體心態;缺乏競爭意識。朱繼東、李曉梅將影響因素歸于文化程度,認為農民工正是因為受教育程度提高,且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到不公平待遇以及對未來美好的向往才使其思想易受外界影響,不利于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蘭君、張旭分析的影響因素較為全面,包括低收入低待遇,農民工合法權益受侵害,嚴格的戶籍制度局限,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政府因素對政治認同的影響,自身素質低六個方面。丁明秀認為日益增長的利益要求不能得到有效回應是弱化的根本原因;基層組織角色混亂是認同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政治參與機制的不完善;日益增強的公平正義觀念。李奮生等從經濟、制度、社會變革、社會階層、政黨、政策五個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得出新生代農民工在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身份認同、政黨認同的不足與弱化。
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對策研究
目前,關于對策這一方面,國內學者從兩個方面下手:一個是以農民工為對象,即針對農民工這一群體采取措施;一個是以農村為對象,即針對農村這個特殊地區采取措施。
(一)以農民工為對象的研究
張莉以新生代農民工為對象,以該群體的價值觀特點為抓手研究了如何以網絡為載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該群體價值觀的形成。吳春梅、郝蘇君主要從提高政治參與度著手,認為新生代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薄弱是因為該群體政治參與度低,主張拓寬參政渠道,暢通傳播渠道,使農民工能夠及時正確的了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完善培訓體系,更好的實施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二)以農村為對象的研究
郭學旺、賈繪澤主張暢通公共溝通渠道,構建公共溝通機制。二位學者認為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換,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有助于及時了解農村實際情況農民的實際訴求,做到以人為本;溝通的過程更是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好時機。霍軍亮認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的特征,首先要發展農村傳統優秀文化以期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培養農民的文化自信;其次重視宣傳教育,結合實際,創新方式方法,與時俱進,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第三,培養與吸引人才回流,以人才養人才,創造優良的人力資源;最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
所以,對于農民工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農村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戰場。
五、總結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方面的研究還是相當不成熟的。雖然研究已經涉及了多個方面,但每個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向更深層次延伸。關于現狀和特征的研究稍顯豐富,這也主要有賴于當前學術界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研究較為透徹全面。關于面臨的困境和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較為全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還是源于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的研究,對此有所幫助。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關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研究由來已久,以全體人民為主體,對此亦有所借鑒。相比之下,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對策研究就略顯單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底層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與否關乎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針對該群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一刻也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韓曉燕.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的困境[J].探索與爭鳴,2013.
[2]丁明秀.略論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的弱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3]牟成文.關于目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農村建構的思考[J].社會主義研究,2009.
[4]吳春梅,郝蘇君,徐勇.政治社會化路徑下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實證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4.
作者簡介:
趙曉燕(1990—),女,漢族,河南省南樂縣,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