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社會主義出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其中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且成效頗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改革為例,在成功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果。同時,改革的推進任重而道遠,在科學的理念指導下,仍需要進一步努力。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生態社會主義;攀枝花改革之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目前保證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同時其中也反映了一系列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下面以四川省攀枝花市在發展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為例,并結合當前生態社會主義的一些思想來具體闡述:
1 生態社會主義的內涵
生態社會主義最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比較有影響的社會主義流派之一。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如下:當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是生態危機,而不是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利潤的追求是生產的唯一目的這決定了資本家們對待自然的漠視態度,他們把自然看作是可供肆意掠奪從而獲得高額利潤的對象;要想消除生態危機,必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徹底的變革,使新型的綠色生態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等。[1]
雖然目前其本身在理論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態社會主義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它主張建立一種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生態經濟。目前我國,乃至全世界生態環境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所以生態社會主義的前景很被看好,有人甚至樂觀預言說:“它將成為21世紀最富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思潮”。[2]
2 攀枝花市發展中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
1、攀枝花市的發展歷程
攀枝花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于此。建國后初名為攀枝花特區,1987年,更名為攀枝花市。該地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鐵礦資源,占四川省鐵礦探明資源儲量的72.3%,是中國四大鐵礦之一。這也就奠定了攀枝花成為我國鋼鐵之城的基礎,同時也決定了其工業發展的道路。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鋼鐵冶煉業等一度成為該市的支柱產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大量排放,礦產資源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而且經濟增長過度的依賴于第二產業,經濟結構單一。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攀枝花市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走上了一條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佼佼者。
2、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攀枝花產業轉型中的體現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與傳統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都陷入了一種經濟發展的狂想之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促進經濟的發展。然而在生態社會主義者看來,經濟的發展不能唯GDP論,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超過了自然的可承受力,將會導致全球生態危機的爆發。攀枝花因礦而建,因鋼而興,采礦、冶煉業在其經濟中占比最高時達到90%。作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鋼鐵基地,攀枝花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鋼鐵、煤炭等行業面臨深刻調整,攀枝花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環境受約束的發展瓶頸也日益凸顯。
2005年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開學典禮上,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3]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建議三個最核心的內容之一,這是指導“十三五”期間中國發展的新的“思想靈魂”。其中綠色發展的理念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這些與生態社會主義中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等理念有很大相似之處。攀枝花市在近幾年發展的過程中以這些理念為指導,根據自身的條件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發展結構的成功轉型。首先,根據自身氣候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冬季養老旅游業。攀枝花冬季20度的平均氣溫與充沛的日照十分適宜發展養老度假、旅游休閑等健康產業,加上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僅去年冬天,就有13萬外地老人涌到攀枝花過冬,全城一房難求。這一產業的興起為攀枝花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為培育新產業,攀枝花頂著財政收入下滑的壓力,關停了100多家小礦山、小鋼廠,壓縮鋼鐵產能400萬噸。在把傳統鋼鐵產業減下來的同時,攀枝花把土地、資金等更多的資源加給了健康養老產業。再者,在對待鋼鐵產業采取“去粗求精”“以創新求發展”的態度,作為全國唯一的資源創新開發實驗區,攀枝花開始打造釩鈦精深加工產業鏈,傳統鋼鐵產業內部也在進行調整,市場前景廣闊的高鐵用軌成為主打的拳頭產品。如今,攀枝花健康養老、旅游文化以及物流倉儲等現代服務業從無到有,在全市經濟中占比提高到25%,并正以每年3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增長,工業、建筑業占比下降到71%,但技術水平、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這正說明攀枝花的發展走上了一條綠色生態的健康可持續道路。endprint
3、 攀枝花市未來的改革發展走向
生態社會主義在經濟上認為要摒棄傳統的經濟模式,主張以生態平衡為中心的經濟模式。作為生態社會主義支持者的德國綠黨指出:“目前社會上存在的那些黨派的經濟和財政政策,既不關心生態方面,亦不考慮人民的長遠利益,他們主要關心的是促進破壞性的經濟增長。”[4]因此他們主張建立一種既能滿足全體公民的真正物質文化需要,又不至于破壞人類生存的“生物圈”的生態平衡的社會經濟模式。[5]攀枝花市未來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仍應該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趨勢,進一步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路
攀枝花的轉型之路恰恰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1%,比第二產業高出14.7個百分點。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9.7%。8月份,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1.8%,增速比整個工業增速快5.5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增速加快。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那么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尤其是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同時充分調動各地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以中央為主導,各地共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推產業轉型,結構優化。
總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終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借鑒吸收生態社會主義等其他思想中有益的理念,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鄭國玉:《生態社會主義構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頁;
[2]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頁;
[3]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年2月20日;
[4][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納克:《綠色政治:全球的希望》,石因譯,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頁;
[5]王偉光、康紹邦:《社會主義通史》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頁。
作者簡介
王珂,男,河南商丘人,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學習。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