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穎穎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靖江中心幼兒園)
摘 要: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特點是隨意性,以平行游戲和個別游戲為主,喜歡反復操縱、擺弄各種物品,而對自我角色意識不明,面對這些表現教師應該適時介入與指導,這對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和良好情緒的體驗都有利。通過對小班幼兒角色游戲進行觀察,探究教師的介入時機與方法,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使之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角色游戲;游戲行為;介入時機
角色游戲是幼兒園常見且幼兒參與度較高的一種游戲,深受幼兒喜愛。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應該如何通過觀察小班幼兒的游戲行為判斷介入時機,并采用合適的介入方法指導幼兒,促使幼兒的角色游戲行為水平得到提升呢?
一、角色游戲教師介入的必要性
幼兒園組織的角色游戲很多時候是自主性游戲,可以說,角色游戲扮演的過程也是生活經驗積累與應用的過程,是幼兒綜合素質的表現,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有選擇角色、安排情節的意識,但是,小班幼兒受年齡、閱歷、經驗等限制,游戲時經常出現困難,導致游戲活動過程缺乏愉悅體驗或教育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的介入指導,以智慧的、恰到好處的指導方法啟迪幼兒思維,推動游戲情節深入發展,給幼兒帶來游戲樂趣的同時更提升游戲水平,發展幼兒能力。
二、教師介入角色游戲的時機判斷
教師介入的時機不恰當會干擾幼兒的游戲,影響幼兒游戲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把握介入的有利時機。
角色游戲是一種創造性游戲,客觀上游戲時因為材料的限制會導致游戲出現困難,而幼兒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及時介入幫助幼兒解決困難。角色游戲開展的目的是讓幼兒在游戲中去交流、去交際,豐富幼兒的體驗,在實際中幼兒的角色游戲經常處于低水平狀態,這樣的游戲過程不僅無助于幼兒能力的提升,也使求新求變的幼兒產生厭倦感,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推進游戲情節。
三、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指導策略
策略一:以自身為媒介,“玩伴參與式”顯性指導
小班幼兒具有極強的模仿性,為了更直觀地讓孩子們感受自己所處的角色應該怎么做,我決定以“玩伴”的身份加入孩子們的游戲。
案例一:我來做顧客。
我走進餐廳跟雯雯說:“服務員,我要一塊蛋糕。”雯雯響亮地說:“好。”我提醒說:“那我去那邊坐著等了,你讓廚師做蛋糕,做完后你把蛋糕端上來給我哦。”說完我就去用餐桌上“等著”,同時對區域里的小朋友們進行觀察。只見雯雯大聲說:“廚師,做一塊蛋糕。”說完繼續擺弄起了各類材料。陽陽和寧遠像模像樣地做了起來。一會兒后,只見陽陽端著蛋糕送了過來,我笑著提醒說:“陽陽,你是廚師,你做好了應該請服務員拿上來。”接著雯雯滿面笑容地端上了蛋糕……其余幾位顧客見我是這樣“玩”的,他們也踴躍去餐廳點餐了,紛紛跟服務員說:“服務員,我要點……”
在游戲中,我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指導確實推進了游戲的發展,但是如果教師的主導性太強,要求幼兒一步步按照自己的預設過程來,那么角色游戲也就像教學游戲那樣沒有自主自發自愿了,也就失去了角色游戲的意義。當幼兒的游戲進入一定階段,這樣的“玩伴參與式”指導就可能影響幼兒的游戲。
策略二:以語言為媒介,“集體討論式”顯性指導
角色游戲中,教師的語言指導顯得尤為重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游戲是幼兒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基于這一點,我們以“集體討論”的方式調取幼兒的生活經驗,試圖讓幼兒了解各個區域、各個角色應該做的事。
案例二:餐廳大討論。
以餐廳角色游戲為例。一次,我們的討論是這樣的:問題一:每次去餐廳吃飯,點菜時爸爸媽媽會說什么?幼兒1:服務員給我來杯白開水。幼兒2:爸爸會先叫服務員過來,然后點菜。幼兒3:服務員,把菜單拿來……問題二:你們去餐廳吃飯,走進餐廳,服務員會說什么?幼兒1:你好,請問吃點什么?幼兒2:你好你好。幼兒3:歡迎光臨……問題三:你覺得我們的餐廳里應該有誰?幼兒回答:服務員、廚師、客人、爸爸、媽媽、兒子……
這樣的討論調取了幼兒的生活經驗,自然而然地讓他們明白了角色游戲中各個角色規則的內在性。討論后,幼兒在游戲中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識。這都說明幼兒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按照角色要求行動,我們的策略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課改培訓與實踐中對游戲的指導有了一定的理論水平,部分教師對如何指導和介入游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是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按照理論預設的指導策略和實際操作出現了偏差,游戲過程中幼兒總是會發生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舉動而導致課堂“脫軌”,讓老師措手不及,不能達能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關注幼兒、關注游戲過程,細致觀察,透徹分析,力求在幼兒需要的時候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