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月
摘 要:農村殘疾人是社會中的特殊弱勢群體,農村的貧困殘疾人更是弱勢中的弱勢。因此,對農村的貧困殘疾人進行扶貧幫助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難點。該文通過發揮互聯網在促進農業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討在此形勢下研究農村殘疾人實現就業的途徑,達到快速、長久脫貧的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殘疾人;精準脫貧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012-02
1 農村殘疾人狀況
根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廣西的殘疾人總數有337.5萬人,其中,來自農村的殘疾人口占80%的比例,處于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即15歲至59歲這個年齡段之間的人口數為107.43萬人,占比為31.83%。從受教育的程度來看,15歲以上殘疾人的文盲率為高達44.90%。從住房條件來看,經過多年的扶貧工作的開展,廣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溫飽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住房問題依然嚴重,許多貧困的殘疾人家庭,尤其是一戶多殘的家庭,生活狀況并不樂觀;雖然政府對殘疾人家庭建房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補助有限,對于沒有絲毫存款的貧困殘疾家庭來說,依然無法幫助他們擁有新的住房。從勞動就業能力方面來看,雖然政府為殘疾人求職就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但由于農村殘疾人文化水平低,根據《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殘疾人事業統計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4年,廣西有650949名農村殘疾人就業,其中519874名殘疾人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也就是說,接近80%的農村殘疾人需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以維持生活,但廣西農村可利用的土地有限,農村人們的創收來源已經無法滿足其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加上在建的多條鐵路和公路線,廣西農村的生活令人擔憂。2014年,廣西有接近40萬的農村殘疾人被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這范圍的增加固然是好事,是廣西開展扶貧工作取得的的重要進步,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依然很低,無法滿足農村殘疾人對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農村對殘疾人的扶貧工作依然有待進一步深化。
2 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1994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到1998年的《殘疾人扶貧攻堅計劃(1998—2000年)》,從2002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計劃(2001~2010年)》到2015年的《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可以說我國的殘疾人扶貧工作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深化。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這使數以千計的貧困殘疾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好的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雖然成就不少,但是在扶貧工作中依然面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2.1 精準識別道路坎坷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精準識別是扶貧工作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自從開展了《殘疾人扶貧攻堅計劃》以來,雖然扶貧方式在不斷地創新,但實際工作中依然存在諸多識別不到位的現象,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扶貧工作小組對實際情況了解不到位,加上某些村干部為一己私利,缺乏對政策的宣傳,導致村民對國家政策一無所知。加上在材料的收集中,村干部暗中作梗,以至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相當嚴重,最后導致真正需要補助的沒能得到補助,實際上不需要補助的家庭卻得到了補助,使扶貧工作受到嚴重的阻礙,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2 殘疾人保障水平低 當前,我國不管是最低生活保障、危房改造、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還是農村基本養老保障,或者各種救助、救濟制度,其保障水平依然很低。殘疾人在就醫過程中由于報銷比例、報銷門檻高等原因而放棄進行康復治療等現象時有發生[1]。此外,既使對殘疾人給予一定的補貼,但補貼也有著嚴格的身份限定。如:要求身份為黨員,或從事一定的職業等。據中殘聯2012年農村殘疾人狀況調查主要數據推算,在我國持證的農村貧困殘疾人中,有40%的農村貧困殘疾人參與了最低生活保障,36.7%的農村貧困殘疾人依靠親屬供養,還有20.8%的農村貧困殘疾人未得到任何形式的生活保障。
2.3 農村殘疾人收入來源單一 農村殘疾人由于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與正常人一樣從事農業勞動,又限于教育水平較低,再加上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使得農村殘疾人外出勞務發生率極低。因此,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自身參與力所能及的農業生產,或者來自于國家的補助,或者親戚朋友的幫助,其收入非常的單一。以務農為生的殘疾人占絕大多數,農村殘疾無業人員所占的比重,約占到了20%,而擁有就業崗位和個體就業的殘疾人所占比例更低。
2.4 殘疾人自我發展的意識不高 殘疾人由于自身身體條件較差,加上缺乏文化知識,與外界的聯系較少,思想上比較安于現狀,對自身的生活條件要求不高。雖然舉國上下在做扶貧工作,農村的殘疾人能夠從中受益,部分地區業因地制宜發展各種扶貧產業,但是由于農村殘疾人對其自身的處境持比較保守的態度,安于現狀的人多,因此他們寧可好好安度余生也不愿跟著政府大搞產業,對國家的扶貧政策持有懷疑的態度,不愿積極配合響應,因此這也是扶貧款發下去卻不見效果的原因,貧困殘疾人的生活狀態依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3 農村殘疾人精準脫貧新出路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予扶貧工作新的出路,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借助信息通信手段開展扶貧工作,在廣西農村地區極力推進互聯網+現代化農業,努力促進精準脫貧。
3.1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精準識別與管理 對殘疾人的精準識別,不僅限于單一的標準,還應充分考慮多樣化的因素。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去考慮貧困殘疾人的需要,對殘疾人的家庭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通過村支書、村長、村民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正確做到客觀公正又不損害殘疾人的利益,使其得到應有的保障。在識別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準確記錄,完整備案,切不可隨意化。
3.2 提高對殘疾人的保障水平 貧困殘疾人本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保護,但在我國的保障制度中,殘疾人所享受的保障水平依然向當低。此外,應增加專門針對殘疾人的保障項目,使其享受到更多的保障。對殘疾人來說,醫療康復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殘疾人由于其自身身體條件不健全,在醫療上也就比常人需要更多的優惠待遇,在醫療保障方面應該給予其更多的保障,應加大對農村貧困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的保障力度,盡可能地減少殘疾人家庭康復托養剛性支出,加大農村特殊教育提升和貧困殘疾人家庭教育的救助力度,努力減少甚至消除貧困代際傳遞[2]。
3.3 加強一線工作隊伍的建設 在扶貧道路上,對扶貧起著關鍵作用的是奔赴一線的扶貧工作人員,因此,需要加強對這些人員的培訓,使其能夠準確識別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員。此外,村干部幫助在識別中起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因此,要對村干部進行一定加強培訓,提高服務素質。村干部切不可因為一己私利誤導扶貧小組的判斷,應實事求是的參與到精準扶貧的識別中,幫助扶貧工作小組做出準確的識別。
3.4 利用互聯網擴大殘疾人增收的途徑 農村殘疾人收入來源單一的原因主要是受限于其自身的勞動能力以及文化水平,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及其家庭進行致富之路的引導,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加大對殘疾人的身體勞動技能培訓,發展手工、種植、養殖等技術[3];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學習,后也可利用互聯網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及配送。以此來擴大殘疾人的增收途徑。
3.5 提高殘疾人的自我發展意識及責任感 相對于城市,農村地區較為偏遠,受到外界影響較小,人們的思想也比較閉塞、保守,容易安于現狀,不想經過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應不斷引導農村地區殘疾人,激發其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促使他們擁有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通過互聯網使其看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并讓其明白,雖然國家對人民的貧困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最終的責任還是由自己去承擔。鼓勵貧困的農村殘疾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借助國家的優惠政策,努力改變自己命運。將此作為一筆精神財富,各級殘疾人聯合會應把重點培養典型案例形象,宣傳介紹帶有正能量的殘疾人,將此作為殘疾人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配合宣傳部門抓牢抓好,助力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解困。
3.6 努力營造扶貧助殘社會氛圍 應高度重視社會力量在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動員社會各界發揚中華民族扶弱濟困的傳統美德和人道主義精神,要積極培養扶殘助殘的社會意識,從意識源頭抓起扶貧工作。此外,應設立農村扶殘助殘專項基金會,倡導社會各界積極幫助偏遠農村地區的貧困殘疾人。另外,鼓勵大學生積極服務基層,到基層任教,到農村創業,搞起農業現代化產業,將自身所學知識運用于幫助“三農”的發展。對到農村服務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與精神上的鼓勵。努力營造一個扶殘助殘,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程凱.精準扶貧戰略為貧困殘疾人帶來機遇[J].行政管理改革,2016(05):13-17.
[2]王建軍,劉誠,李哲.全國農村貧困殘疾人狀況分析與精準扶貧對策[J].殘疾人研究,2015(02):31-33.
[3]萬蘭芳,向德平.精準扶貧方略下的農村弱勢群體減貧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46-5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