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嶺
軍旅歌曲創作漫談(之一)
■ 王曉嶺
我軍軍旅歌曲在90年發展歷程中有三個大的高峰階段,即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其特征是數量多、經典多、影響巨大、傳播久遠。新世紀以來,軍旅歌曲創作繼續砥礪前行。但從總體看,當前的軍旅歌曲創作與以上三個高峰時期相比較,無論數量和質量都無法等量齊觀,尤其與當今強軍興軍的時代要求尚有差距。有鑒于此,軍旅音樂創作應從以下幾方面注意:寫軍隊現代化的進程,見物更要見人;把握好宏觀概括和細節描述的關系;再好的書面語言也比不過戰士的語言生動;寫軍兵種的歌曲,重在表現軍人的精神世界;打通軍旅和社會的溝通渠道;關于音樂方面的傳承和創新;應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軍旅歌曲如何更好地為兵服務,為提高戰斗力服務?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都指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軍旅歌曲怎樣以嶄新的風貌再續輝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年來軍旅歌曲的發展歷程會帶給我們寶貴啟示。
或許有人會問,其中怎么沒有紅軍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呢?紅軍時期雖然有大量歌曲,但主要是依曲填詞。除了解放后新創作的,比如《長征組歌》;其主體部分是當時從蘇聯等歐洲國家傳來的軍歌和江西贛南民歌,我們借用其曲調填入新詞。據考證,《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主力會師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均是填詞歌曲。解放戰爭時期時間較短,只有三年,很多歌曲還未來得及傳開,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解放戰爭時期也產生了一些經典軍歌,比如現在還在傳唱的《說打就打》《戰斗進行曲》等,但數量不是很多。
新世紀以來,軍旅歌曲創作繼續砥礪前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音樂作品,但總體看與上述三個高峰時期無法等量齊觀,尤其與當今強軍興軍的時代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不排除時代不同了,傳播手段不一樣了,受眾不聚焦了等客觀因素。然而,我們更應當思考和面對的是軍旅歌曲創作本身的問題。如果不檢查自身原因,沒有問題意識、憂患意識,總把原因推給客觀,這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攀登藝術高峰。■(本刊近期將以“卷首語”的方式,連載本篇文章)

王曉嶺(1949-),著名詞作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在山西省軍區宣傳隊服役,原任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團長,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全軍高級職稱評委,中國音樂家協會《詞刊》主編。代表作有歌詞《三唱周總理》、《風雨兼程》、《咱當兵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