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變形計》強勢回歸。這一檔已經做了12季的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讓城市里厭學的孩子和農村里渴望讀書的孩子互換身份,融入到對方的家庭和生活里。“體驗不同人生,達到改善關系、解決矛盾、收獲教益”是該節目制作的目的。回看過去12季的《變形計》,不難發現,以前人們關注的焦點都是城市少年體驗農村生活后如何“蛻變”成好孩子,《變形計》也因此變成了“網紅孵化機”:很多城市主人公節目后微博加了V,積累了大量粉絲,甚至搖身一變做了網紅,在社交平臺上打廣告、直播、賣產品……這已經遠遠偏離了節目的意義。而那些與他們交換的農村主人公現狀如何,很少有人知曉。《少年少年》里的主人公梁訓輟學,在益陽一家工廠打工;與易虎成交換的小黑在節目播放時就已經一個人生活,貧困潦倒,還要被病痛折磨,如今已因病去世……
留守兒童,一個令無數人關注的字眼,再次牽動人們的神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觀眾應卸下“娛樂心理”,真正地去關注節目背后的社會問題,從而有所為,而不是僅僅做一個“看客”。我們應該擔當責任、勇于作為,讓孩子們的留守童年多一些溫暖,不再荒蕪。
古人有易子而教,這種交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長,《變形計》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平臺,這也是中國青少年教育中一次非常好的嘗試。城市中嬌生慣養的青少年和出生在偏遠山區的勤勞淳樸的“留守兒童”進行角色互換,在變換角色的過程中,體驗迥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是人們達到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徑,通過與相關對象的互換,體驗不同的生活,從而達到角色上的理解與認同,促進已有的人生觀念發生變化,達到改善關系、解決矛盾、收獲教益的目的。
《變形計》終究只是一個節目,我們無意讓它承載太沉重的社會意義。但我們不能僅僅將其作為消遣的娛樂,而是應當通過這個節目,使更多的人關注到那些農村孩子的生活,回歸節目制作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