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婧姣(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
綠色金融從起步就要防控風險
◎單婧姣(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

綠色金融又被稱為環境融資或可持續性金融,是綠色發展新理念在金融領域的生動實踐。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我們要把風險防控擺在重要位置,增強預見性,提升防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水平。
今年3月,美國特朗普總統在能源、氣候變化領域出臺一系列新政策,這將大大遲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從國際看,隨著特朗普氣候政策的大倒退,很多國家寄希望于中國能承擔起更大、更多的國際責任。
中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并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了大量工作。然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要正確評估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和責任,既要看到國際社會對中國強烈期待有利的一面,也要注意避免過度承諾,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按照自身既定節奏,把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因素估計足,穩步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力求做到穩中求進、行穩致遠。
隨著全球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不斷取得共識,近年來,綠色金融開始得到實施與推廣。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銀行出臺了相關法律和文件。2016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全球首部由政府主導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體系概念,并就市場運行和監管制度、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以及綠色金融風險防范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和約束機制,構建了政府、金融機構、環保企業等多方參與協同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
多方面情況表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已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總體上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市場運行中仍存在較高風險,主要體現在市場體系不完善,主要以支持綠色產業的信貸業務為主,市場形態單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缺乏支撐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的制度性保障;信息機制不健全導致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還存在較高風險。在這些因素交織碰撞、疊加影響下,可能會出現一些金融機構未做好準備,就“一窩蜂”追捧“綠色金融”,最后留下諸多風險隱患;或是金融機構缺乏對項目的把控、研判和識別能力,在項目和客戶的選擇上模糊不清,對投資風險預估不足造成損失。
對政府和監管部門而言,可多發揮綠色金融的引導者、協調者和推動者作用,構建綠色金融資格準入管控機制,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政策,細化綠色產業項目和活動、形成項目名錄,加強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從政策上進行引導,為綠色金融健康運行創造良好秩序。
讓人欣慰的是,今年6月,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五省(區)部分地方建設綠色金融創新實驗區的總體方案分別公布,在實施原則上均提到了市場運作和防范風險。
綠色本身具有環保、安全、和諧之意,綠色金融需要一支懂環保、會金融、能防范的專業隊伍,為行業建設發展保駕護航。筆者認為,針對目前國內的綠色金融人才明顯不足的實際,金融界和環保界可攜手合作,取長補短。
金融界可以探索邀請環保專業人才輔助金融決策的工作機制,發揮“1+1>2”的疊加效應。一些綠色金融項目可酌情引進相關環保行業有經驗、有技術的專業人才,幫助提高綠色金融領域新型風險識別能力,科學設計風險預警與防范處置機制,避免無謂地上項目、碰鼻子、交學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