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盧戈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自6月底以來持續上漲,10日,匯率中間價大幅上調305點至6.677,不僅突破6.7整數關口,而且創下自去年9月份以來的新高。彭博社10日報道稱,人民幣“令人匪夷所思地成了高收益避風港”。《日本經濟新聞》稱,人民幣貶值壓力大幅下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支持了投資者和市場的信心。
緊張換匯沖動消失
中國匯改迄今已滿兩年,人民幣匯率度過最兇階段并逐步趨穩。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并一次性貶值近2%,同年12月引入參考“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中間價形成機制。2016年人民幣匯率一度被預期持續走低至7.3甚至7.5。而在實際走勢上,人民幣匯率不但未觸及該點位,并在2017年開始筑底反彈。據統計,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累計上調近3000個基點,人民幣升值幅度達到3.4%。相比之下,受朝美關系影響,除傳統上作為避險幣種的日元外,其他亞洲貨幣對美元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北京中關村互聯網行業的張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一直想把個人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用完,將人民幣存款兌換成美元以尋求保值和增值。張先生稱,“幸虧沒有換成美元,不然真的虧了”。中國銀行某支行營業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居民出于保值增值目的前來兌換美元的越來越少。
7日,對于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情況,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延續穩定勢頭,外匯供求趨向基本平衡,居民和企業的購匯行為更加趨于理性。
內外因素共同支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的直接原因是美元指數不斷走弱。10日全天,美元指數基本在93.7上方震蕩,但已比年初最高點103大幅下跌近10%。宏觀方面,丁志杰認為,中國經濟的穩中有進態勢,是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基礎性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人民幣匯率走強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今年第一、二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好于預期,外匯儲備也在逐步回升,這使得外界對人民幣的信心有所恢復。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9%,7月份外匯儲備環比增加239億美元,達30807億美元,保持6個月連續增長態勢。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向《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客觀上,國家有關部門從去年年底開始強化外匯管理、境外投資審查趨嚴,短期內對穩定人民幣匯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底開始,國家相關部門聯手出臺政策嚴格審查對外投資中盲目、非理性的項目。商務部7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對外投資額為481.9億美元,比去年大幅下降45.8%。其中,房地產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同比下降都超過八成。
專家:三季度出現根本性好轉
《金融時報》稱,種種因素表明人民幣有望保持穩定,甚至面臨一定的升值壓力。彭博社稱,有經濟學家判斷,在美元指數持續下行的預期下,中國人民幣面臨的短期貶值壓力已經基本結束。中國正在尋求貨幣政策市場化,使得人民幣匯率將更直接地面對市場形勢的變化,因而出現大起大落也將成為常態。但總的來看,“人民幣過度貶值以及由此導致的負面連鎖效應似乎可以暫時不必擔憂”。
丁志杰表示,今年三季度,中國外匯流動會出現根本性的好轉,人民幣的市場信心會進一步增強,企業結匯意愿將更為明顯。但他同時提醒,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逐步趨穩,但是對一籃子貨幣匯率指數偏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進一步走強的空間或受美元突然變強而受限。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民幣短期升值明顯或將不利于中國進出口數據。譚雅玲說,“第二季度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或將在第三季度顯現,八九月份中國進出口貿易或將承壓。”《日本經濟新聞》稱,人民幣持續升值并不利于中國擴大出口,但將推動中國企業在有利匯率下擴大海外投資。▲
環球時報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