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波
隨著經濟全球化逐步發展,京津冀地區國際貿易和外商投資不斷增加,這推動了京津冀地區日益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京津冀的產業分工既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又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該文從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兩個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參與國際分工對該地區專業化產生的影響。并通過京津冀的實踐表明,內源經濟和外源經濟都可以產生專業化和產業集聚,專業化可以有不同的實現途徑。
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運輸技術的進步降低了運輸成本,這使全球生產成為可能。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推動京津冀地區日益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分工既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又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結果。
外商直接投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京津冀地區。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勞動力充沛以及資本缺乏是我國要素稟賦的一種基本結構。外資在我國進行直接投資,將部分生產環節設置在中國,能夠從垂直分工中獲得好處。當我國的經濟發展起來時,巨大的市場需求也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
從京津冀的經濟發展看,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如圖1-1所示)。1985-2013年,北京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從9534萬美元增加到852418萬美元;天津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從8315萬美元增加到1682897萬美元(由于《天津統計年鑒》中缺乏1985年數據,故從1990年算起);河北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則從1423萬美元增長到667250萬美元。
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京津冀地區,是促進該地區專業化分工的重要推動力量(如圖1-2所示)。我們首先來考察2004-2013年期間,京津冀地區相對專業化產業的數量及其分布情況。這里所說的相對專業化的產業,指的是區位商在1以上的行業,下面兩個表格分別是京津冀2004年和2013年工業各行業的區位商,通過這兩個表格,能直觀看出京津冀地區相對專業化產業的數量及分布變化情況。
根據上述兩個表格,結合京津冀地區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情況,便可以分析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布局的關系。如圖1-4所示,2004-2013年間,北京、河北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幅較低,相應的,這兩個省市相對專業化產業的數量變化不大,北京從14個增加到15個,河北仍然是9個;而這十年間,天津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幅較大,相應的,天津相對專業化產業的數量從9個增加到15個。這說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是推動天津甚至京津冀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時期,北京、河北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64%和23.72%,而天津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58.07%。
對外貿易
從進出口總額看,京津冀地區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如圖1-5所示)。1990年,北京、天津、河北的進出口總額分別是236.4476億美元、85.9500億美元和22.6785億美元;到了2013年,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到4299.4169億美元、1285.2800億美元和548.8298億美元。
從出口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如圖1-6所示)。199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這三個省市出口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0.42、0.65和0.10;2013年,這個數值分別變為0.20、0.21和0.07;總體上看,在2000年以后北京、天津和河北這三個省市出口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直到2008年,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京津冀地區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便逐漸下降了,這反過來說明京津冀地區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是很高,因為金融危機以后京津冀地區仍保持了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當國際收入水平下降時,國際需求減少,因此出口額也隨之減少,但由于內需的增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得京津冀釋放較大發展潛力。
經濟學理論認為,貿易的發展以及通過復雜的貿易網進行協作是建立在生產專業化和精細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上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與高度的專業化為國際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京津冀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是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但由此也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趨同化,京津冀的工業相似系數一直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外貿出口額相對不高,但是,專業化的產業數量較多。合理的解釋是參與分工的范圍不同,天津主要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合作,北京主要參與國內分工與國內合作,當然前者對內經濟交往也不少,后者主要是內源經濟。京津冀的實踐證明,內源經濟和外源經濟都可以產生專業化和產業集聚,產業集聚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同時,專業化和產業集聚可以通過對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兩種方式進行分工與協作,即國內分工與協作和國際分工與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