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萼
摘要:文章認為“居家養老”是我國老年群體的普遍選擇,“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建立“社會養老”的政策支持體系,對解決服務主體不明確,社區日間照料棚架問題,社會服務商業化傾向嚴重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居家養老;社會養老;社區服務;日間照料;社會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的“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在研究中的界定,與學術界社區居家養老主要內容有重合的,但是,其中的社會養老外延更廣。養老服務作為社會保障制度全覆蓋的延伸,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影響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家庭倫理文化對養老模式影響深刻,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老人愿意“居家養老”,因此,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截止2014年的數據顯示河南省的人口總量已經達到9436萬人”(胡亦然),占全國人口的6.9%,而在河南省的人口總數中就65歲以上的就占全省人口的9.4%,相比2013年增加了0.3%,老齡人口的迅速遞增持續到2030年,將達到老齡高峰,如何緩解老齡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釋放家庭養老的困境,以保證老年群體在生命活力下降后生命進程的尊嚴,確實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考量政府社會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
國務院辦公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011-2015)》提出,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是居民養老的基礎選擇,要真正實現“居家養老”,必須要有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社會養老”可以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促使全社會擔負社會關照的責任。因此,建立“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政策支持體系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政府治理的方向和趨勢。
在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討論中,養老模式的選擇備受關注,將居家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使老年人既能繼續留在熟悉的環境中舒心的生活,又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的生活和精神照顧。不僅能夠使他們安享晚年,享受社會進步和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文化精神生活的愉悅,還可以免除年輕一代的后顧之憂。本課題組對河南省老年人口的抽樣調查表明,選擇居家養老占比高達90%。學者對這一養老模式是認可的,趙麗宏(2010)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是全世界多數家庭的需要,而且居家養老的發展不僅適合中國國情,更是符合中國國民的思想觀念。張民省(2012)覺得隨著全球化的老齡化進程,我國的養老模式應該有一定的創新,而新型的居家養老模式應該得到很大力度的推行。陳平(2013)提出居家養老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養老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而且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性的作用。
歐美等發達國家接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日本居家養老也十分普遍。社會支持居家養老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共識。在理論研究中,為方便表述把這一模式稱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以區別于社區養老、居家養老。
國外社區養老服務研究有三個特點:一是強調家庭和社區的作用;二是老年人的福利主要集中在生活中的照顧;三是著重強調了政府對增進老年人福利所發揮的作用。我國已處于老齡化社會,家庭的小型化以及養老負擔的加重使普通的家庭難以從時間、精力以及費用等方面獨自承擔家庭養老的重擔。并且,由于財力的有限性,國家也不可能承擔家庭養老的所有費用和職能。因此,我國應充分發揮社會養老職能,構建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體系,使老人居家享受優質的社會服務,同時也使自己的子女從繁重的養老重負中解脫出來。
二、“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的依賴分析
推進“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超越社區養老范圍,形成了雙軌并行,相互依賴,共同解決面臨的老齡困局。居家養老是基礎,社會養老是建立以政府主導,社區為依托,動員全社會力量多元參與熬年群體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中來,進行社會資源的重組和利用,實現帕累托最優。
“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的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娛樂需求、精神慰藉、醫療服務、法律援助等。黃藝紅,劉海涌(2005)對老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老年人有7類需求,機構養老的標準服務涵蓋老年生活的19大類。王瓊(2016)所做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界定8項內容,進行研究分析,本課題把社會養老服務界定為9項必須內容。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依賴程度會隨著獨生子女一代父母年歲增長而增長,對社區活動基礎設施要求提升。
1.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需求多樣化,依賴程度逐步上升
宋寶安(2009)提出來老年人的需求是越老越多樣性了,除了一般的飲食起居的物質需求外,更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如:娛樂活動、精神慰藉等和醫療衛生的需求;楊艷珠(2013)把老年人的需求歸納總結為日間照料、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精神需要、應急救助、法律維權等;賈雪華(2012)提出來現在的居家養老的服務重點都著重老人的物質層面,而對老人的精神需求不重視。我們調查現實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成為老人最高的選擇,其次為上門看護、聊天、代購、定期體檢,但是社區能夠提供的定期探視只有9.804%。
2.“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的需求,依賴于基礎服務設施。而對基本設施進行詳細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養老服務基本設施建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國家民政部門、河南省民政廳等文件都規定,社區居民公共活動場所和服務場所的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調查顯示難以落實。新建社區一般都有居民服務站點,社區服務中心,老舊社區,農村社區服務設施落后。社區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配備不到位,調查組在有些地市調查幾乎所有社區,都只是檢查時開門,平時就關門了事,社區服務棚架問題嚴重,服務人員斷缺,緊緊依靠社區工作人員,不能夠解決問題。孫欽榮(2013)、王健等(2012)認為現在大多數的社區日料照料中心,有設施,無服務;呼叫中心缺乏服務人員,上門服務走過場等現象。
3.“居家養老”急需的服務發展進程比較緩慢,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看法
孫仲彝(2011)認為政府應該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占重要的位置,為建設更好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方秀云(2013)覺得資源整合應該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發現的重心。俞賀楠等(2013)、耿雅琴(2013)認為許多社區“社會服務”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里,社會服務無法落地,棚架問題嚴重。劉靈芝(2012)、李兵水(2014)認為“社會養老”服務與“居家養老”老人的需求相差甚遠,亟待相關政策支持。在本次調查中,也有居民反映社區服務,尤其是免費服務上門存在作秀現象。
首先,社會服務供給主體缺失,無論是日間照料中心,還是社區服務中心,其主導主體都是政府,而政府在倡導這些服務的時候,僅僅把任務交給社區,社區工作人員的職能定位在管理社區、服務社區。但為老年居家養老群體的服務,有其嚴格界定,社區既無資金、又無服務人員,無法實現正常的服務,中央電視臺報道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關門現象絕非個例。各地建立的12349呼叫中心,由于缺乏服務人員也無法實現正常服務。許多地方政府購買服務停留在政策層面。
其次,社會服務商業化傾向嚴重,家庭負擔加重。葉妍(2014)覺得讓民營資本與居家養老結合起來,能夠讓居家養老向市場化發展,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與教育,提高其養老服務的服務質量,使居家養老能夠更好的服務到老人。養老產業屬于公益性產業,低收益行業,主要依靠規模效應,養老服務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但是,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居民急需的基本服務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商業公司嚴重虧本,甚至有些雄心勃勃進入養老院領域的商業公司資不抵債,宣布破產。目前,政府投入到養老行業的資金量不少,但主要用于養老院建設,如,河南省財政,通過民政廳每年對養老機構床位補貼,原來規定800元,2015年后有所提升。對養老院的直接補貼始于2014年,惠及有一定規模的民營養老院,這一補貼資金量較大,基本可以彌補民營養老院的前期投入。但是,“居家養老”所需要的社會服務落實緩慢,覆蓋面有限,公益性服務、低價位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缺乏機制約束,制度需要完善。
做好社會養老的供給側改革,“居家養老”是我國大部分老人的選擇,“社會養老”如何滿足老人的需求成為矛盾的焦點。在滿意度調查中,42%的老人認為服務一般,23%的老人不滿意,2%的老人非常不滿。需求與供給矛盾的解決,取決于我們對于居家養老老人需求的了解,需求的不同層次又決定供給主體不同層次的選擇,因此,社會養老也需要供給側改革。王瓊(2016)研究認為,城市社區老人受收入狀況、子女數量、文化程度等不同的影響,對老年生活的滿足程度稍有不同總體來說他們的需求沒有差異?;颈憩F為物質生活需求、日?;顒拥恼樟闲枨?、精神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心理健康的需求等。
三、結語與政策支持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模式的變化,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必將被新的養老模式所取代,社會變化和養老制約因素對家庭傳統孝道、養老方式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和沖擊。悲觀主義認為,這一變化,將引起中國幾千年穩定的傳統文化等社會元素喪失。那么,我們選擇“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既不喪失居家之天倫之樂,又能使社會養老多元化支持體系發揮作用,不失為一種最佳選擇,符合國情、延續傳統。21世紀最好的選擇,家庭困難社會化解決的良好途徑與方法。
要實現“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政府財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策選擇。在調查中發現,老年居民對鍛煉和娛樂的需求排在第一方隊,而社會養老服務設施、老年健身器材、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基本設施需要加大建設力度,農村社區建設更需要加大投入。在投資方面除了吸引社會基金外,重點是政府投資帶動。
由于“社會養老”服務的公益性的特點,其服務主體和服務提供的主導力量必須是政府。政府提供免費項目、低收費項目和商業高收費項目相結合,才能提供更好的“社會養老”服務,根據王瓊(2016)的結論,“居家養老”的老人對“社會養老”服務的利用比例只有7%,我們的調查結論基本一致,如,平頂山老年居民,對12349服務熱線的使用,利用率不到6%,一邊是急需的社會服務,一邊是對服務熱線的冷漠。導致“居家養老”需求與“社會養老”供給嚴重背離。因此,近年來商業性養老服務公司紛紛關門,不斷向民政部門訴苦,尋求政府補貼,養老服務業應該屬于黎明前的黑暗階段。當新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年老的時候,居家養老對“社會養老”需求會急劇上升。目前,要解決“社會養老”支持者的生存,又滿足老年群體的需求,政府購買服務該應運而生,促使“社會養老”服務落地生根。因此,政府在扶持養老機構的同時,必須適度支持民政部門購買服務,形成有效供給,滿足居家養老的需求。也維持服務企業的生存,做好應對激烈老齡社會的大規模需求的到來。
建立“社會養老”政府主導、第三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市場參與的多元社會服務體制,政府擔負最終責任主體的制度機制。我們反對把居家養老社會服務的責任完全推給市場,反對過分商業化,主要基于政府責任主體和政府主導養老保障的考量。但是,我們不反對政府主導,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社會養老中來。老齡社會到來,家庭問題社會化,這一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多元力量的參與。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有“四方力量”(家庭、社區、社會、政府),形成“四大支撐”體系,共同解決居家養老的困境,但是最終的責任主體應該是政府,建立政府最終責任主體機制。
關于解決社會養老服務的棚架問題,社區服務作秀現象,重點是解決培育壯大老齡服務隊伍問題。社區管理人員和社區養老服務人員來源渠道不同、職能不同。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必須由政府主導,勞動部門牽頭組織培訓居家養老所需的各類服務人員、工作人員,包括配備社會工作者。不斷提高社區服務人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鼓勵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優秀人才從事社區服務工作;大力發展志愿者服務,依托志愿者協會,加強志愿服務常態化建設,為老年人提供精神關懷等免費服務。政府主導構建“十分鐘養老服務圈”,建立快速反應服務機制。
鑒于老年群體的特殊需要,社區醫院要突出公益性質,切實開展為老年群體服務業務。衛生部門對社區醫院開展檢查,要求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從制度上保證,對附近行動不便的社區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上門服務;還可以把社區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中心配合,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跟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