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摘要:近兩年來,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創新的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新理念,來進一步的平衡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而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會對銀行的經營與管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增大銀行的信貸風險。為此,本文從銀行在經營與管理中面臨的新常態的角度為切入點,論述了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經營與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了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與其不足之處,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風險防控的措施,希望有利于為銀行信貸經營的轉型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銀行;信貸風險;現狀;機遇挑戰;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減緩,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從金融的角度來看,我國銀行業的開放程度在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與經濟一體化趨勢發展的推動下不斷加強,銀行成為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單元。在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銀行的經營與管理既面臨著機遇,也遇到了許多的挑戰,特別是對信貸經營策略來說,如何創新推動銀行信貸經營策略的轉型發展,已經成為銀行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為此,就需要加強防控銀行的信貸風險,完善對不良貸款處置的方法,打破傳統的信貸業務模式,從供給的角度人手,來提高銀行信貸配置的效率,從而能夠適應與推動供給側的改革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對銀行帶來的影響
(一)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面臨的機遇
首先,對于銀行來說,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有利于優化其經營的金融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為銀行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運行的有利環境。供給側改革是從市場供給的層面入手,重點發展的方向在于提高供給的質量與效率,有利于培養出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有利于提升銀行的金融服務水平。
其次,供給側改革的推動能夠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指明方向。就當前來說,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銀行的支持,而銀行大力的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自身的轉型發展。在我國產業結構大調整與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就能夠著重向相關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行業與企業提供資源與服務,從而有利于促進銀行更好發展。
最后,從當前銀行經營面臨的外部環境來看,其信貸風險的發生更多的是集中在產能過剩的產業與房地產行業。而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減輕產能過剩的問題,實現去產能、去庫存的目的,而這與銀行存量信貸的資產的質量優化的經營目標是一樣的。所以說,供給側改革的推動,有利于為銀行在改善信貸質量與提升信貸服務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
(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銀行生存與獲取利益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依靠存貸款之間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場化加速發展的推動下,存貸款業務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是給銀行的經營與管理帶來嚴峻的挑戰,分流了銀行的低成本資金,就會大大增加銀行盈利的壓力。并且,從近幾年來說,銀行的平均利息的負債成本呈現一個逐年遞增的趨勢,使得凈利差逐漸下降。雖然銀行已經著手創新自身業務,重視與拓展中間業務的發展,但是中間業務的比重仍較低,無法滿足銀行生存的需要。對銀行來說,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其收益面臨重要的挑戰。
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有可能會使得信貸風險面臨被暴露的壓力。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第3季度的數據來看,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達1.49萬億,不良貸款率1.76%。從當前金融環境來看,銀行信貸業務的開展面臨著嚴峻的信貸風險。除此之外,金融供給問題日益嚴峻也是銀行經營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在銀行的經營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資金的供給結構不夠合理。根據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大中型企業的數量在企業中所占的比例為1%,但是其所占有的金融資源卻達到65%,而對于一些小微企業或者是在限額以下的企業,銀行的貸款覆蓋率卻連5%都沒有達到。與發達國家相比,其貸款覆蓋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54%的水平。因此,從當前來說,銀行資源的供給結構還是偏向于向大型化、集中化的企業為主,這與經濟發展中需要支持小型化、分散化的企業不相符合,就有難以發揮出其經濟的質量與效益。
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與其不足之處
(一)銀行信貸風險的現狀分析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我國銀行經營與發展面臨的信貸風險主要是來自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一是,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一些行業與企業的經營發展面臨一定的難度,其潛在的經營風險不斷積累,就會加大信貸風險和違約的機率,使得銀行的貸款出現逾期或者是欠息的可能,加大銀行資產質量管控壓力。二是在市場變化環境的影響下,銀行的信貸風險暴露增多,也會累積其潛在的風險隱患,使得銀行在對于信貸風險防范與控制上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與不足分析
與發達國家的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相比較,我國的信貸風險管理與防控還是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一方面,我國銀行開展的信貸投放行業與其領域還是較為集中,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一些行業就會集聚潛在風險,一旦風險爆發,就會威脅到銀行的正常經營。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在對于信貸風險管理上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經濟發展下行的趨勢下,銀行信用風險爆發的可能性加大,不利于銀行的轉型發展。
三、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措施
(一)提高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管理意識,夯實風險防控的基礎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經濟發展出現下行的趨勢,銀行在信貸風險防控以及信貸風險管理上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不斷加大,這就需要銀行提高信貸風險管理與防控的意識,落實全面的風險管理,如將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或者是銀行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會面臨的各種風險,都需要將這些納入到銀行風險管理的范疇,從而全面的提高風險防控的能力。并且,銀行還需要加強前臺、中臺以及后臺之間的分工與配合,來強化重點領域的風險控制與管理。同時,還需要把握信貸退出的節奏,從客戶可能存在的金融需求出發,來合理的規避信貸風險,防止各項風險發生交叉傳染的可能,來強化信貸風險防控能力。
(二)創新銀行信貸與服務的模式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面臨著的各種機遇與挑戰,要強化其對信貸風險防控的能力,就需要加快創新各項信貸業務的服務與經營的轉型。對于銀行來說,一方面,在創新各項信貸業務發展的時候,需要增加銀行信貸的多樣性,并且拓展其盈利來源的多元化,積極的推進與改革銀行傳統的融資中介的角色,向著全能型服務中介的角色發展。另一方面,銀行需要加大對資源的管理,完善銀行現有的營銷機制,優化信貸結構調整,強化信貸管理,提高信貸風險的規避能力。
(三)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同時,實體經濟也是國家產業結構優化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戰場之一。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要提高信貸風險防控的能力,就需要充分的發揮出金融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引導作用,積極的適應到市場需求中,并且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相協調。在此基礎上,銀行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完善信貸業務的管理,在制定信貸投放規劃的時候,要滿足規范化、科學化、有效化的要求,加大對一些產業的支持力度,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
四、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發展下,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提出對于銀行的發展來說,既是一項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在此背景下,要提高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能力,就需要提高對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視,積極的創新銀行的信貸業務與服務,并且協調銀行的資金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來完善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