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闊
[摘 要]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思潮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中西文化交流時不同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之間的一次融合和碰撞,雖然這次碰撞主要集中于思想文化及科學技術領域,但對中國近代歷史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西學東漸”為引,主要討論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矛盾碰撞的原因,提出堅持中國固有的文化內核,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應是中國文化今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認識偏差;自身原因;未來發展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思潮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雖然當時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及西方科學技術方面,但“西學東漸”最終導致了時人始料未及的深遠影響。所謂的“西學東漸”,就是指西方文化在向中國傳播時,對中國文化不斷產生的漸變性影響與碰撞。
關于“西學東漸”已有眾多的史料及論述,本文論述更偏重于“西學東漸”中的思想碰撞的原因及其深遠影響?!拔鲗W東漸”是西方的學者,當時主要是一些傳教士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傳入中國,上層社會的封建士大夫首先接受并受到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由中外學者合作產生了一些西方科學技術的譯著。但不得不說,從以往各種外國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進程來看,外方文化要想在中國得到長遠、深入的發展,其中國化是不可避免的。
上推漢唐外來文化的傳入,以佛教文化傳入為例,自東漢傳入中國,經歷魏晉南北朝的繁榮發展,我們也不難發現,佛教文化在中國的新發展便是產生了“釋道”,中國人更普遍的了解與接收更是集中在“釋”,集中在精神方面。歷史發展到今天,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可以大體概括為“儒、釋、道”三種思想的混合,缺少其中的一種也不能看成完整的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而西方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無法忽視中國文化本有的內在和特點,也無法忽略中國社會的現狀與中國民眾的現實思想狀況。就近代來說,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在中國生根發芽也經過了幾代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近百年的摸索和實踐,使其中國化,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梢哉f,任何一種思想,如果想要不經過任何改變,是無法適應中國現實的。
為何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有如此強大的能力,能在數千年各種文化進入中,能夠保持住自身總的發展脈絡,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這可能要涉及數千年歷史中方方面面的各種因素。但總體來說,中華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有一套獨有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發展的生生不息。
下面將僅從思想方面,簡單說明其原因。
一、較為完整的發展歷史及思想進程
截止到鴉片戰爭,中國歷史上共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經過了極其充分的發展。這就導致了此種社會產生的思想、文化也經過了充分的發展,甚至幾乎完成了由開端到消亡的整個循環過程,這其中產生的思想文化烙印,甚至已經轉化成了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基因,這種由思想文化引發到的文化烙印,其巨大的作用力絕對不可小視。較為完整的發展歷史及思想進程,使中華文化有一套完整的吸收、融合的系統,不可能隨意為任何一種外來文化所引導,改變其主體的發展脈絡。
二、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的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無論中國國內如何變革,對外來說卻一直以世界中心示人。從漢唐到元明清,中國東方大國的地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這種大國自居的身份,也深深刻印在了中華民族子子孫孫的腦海里。
“西學東漸”中,西方教會思想與中國祭祖、祭孔等傳統思想發生了碰撞,西方文化傳播者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缺乏了解。當初滿清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對西方文化的態度還是包容的,但西方文化傳播者一味按自己要求進行文化傳播,其結果導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西方思想在中國的廣泛流傳,這一禁令得到了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全面執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自豪感給了中國人民發展的自信與不竭動力,也正是由于這種自信才使得中國在面對外國文化時有了明確的底線。同時,當外來文化面對中華文化本有底線時,外來文化的進入十分艱難。
可見,西方文化想要進入中國,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本土的中國人可以接受西方的事物甚至西式的生活方式,但要其在思想文化領域完全西化,完全拋棄“儒、釋、道”思想可能性很小。
現今,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活躍,但真正中國民族的精神內核始終未發生根本改變,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部人已經開始更加注重傳統中國思想文化,“國學熱”、“漢語熱”就是其體現。我們要為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強有力的吸收、融合的文化系統感到自豪,中華文化只有保持住本有的精神內核加上不斷吸收外來新鮮血液,不斷融合,才能永遠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侯傳文.西學東漸與東西方文化的碰撞[J].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01):20-25.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