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青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優勢;劣勢
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在官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2016年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7.31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6.9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鞏固。以“移動互聯”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漸成規模。
一、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戈爾德馬克發表了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EVR)商品的計劃,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一詞。
從概念的角度來看,新媒體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舊”而言。比如,書籍相對于人際口頭傳播是新媒體,報紙相對于書籍是新媒體,廣播相對于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于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于電視是新媒體。現階段,新媒體是指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個性化信息為傳播內容,以多向互動為傳播模式的傳播介質。以普及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的無線互聯網以及先進的4G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媒體,則是當今時代最“新”的新媒體。
傳播有五大要素:信息的發布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傳播的內容、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接受者的反饋。對于新媒體,其不斷地更新主要表現在信息傳播的渠道、內容和反饋上,尤其是由于渠道的變化,使得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比較,新聞傳播方面的優勢:
1.多媒。采用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符號進行新聞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之間所有的界限,使新聞信息的表現形式趨于多樣化。這種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是新聞傳播的巨大進步,使得新聞能夠在視聽等方面讓受眾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實現了新聞多媒化的信息傳播。
2.互動。傳統媒體將新聞信息硬“推”給受眾,而在新媒體上,受眾可以按自己意愿進行選擇,“拉”出所需新聞信息,徹底改變了“傳、受者”的關系。受眾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新傳媒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有效快捷的溝通。從先進的信息技術上講,能夠做到人人可以發布信息,可以瀏覽信息。
3.海量。新媒體提供了受眾接受海量新聞信息機會,實現了社會化新聞信息交流平臺的構建。突破了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發布滯后和不全面的缺點,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由傳播者到受眾的單方向新聞傳播模式。我們可以實現通過制作相關新聞、再制作新聞專題、在制作新聞資料,一步步地把由新聞引發的社會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
4.開放。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人類第一次能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間,人與人之間進行新聞信息的自由傳播和交流。受眾可以在新媒體上,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跨越時空地同在線的任何人進行新聞信息交流,聊天通話、視頻播放、文字談話、群體討論等等,方式不限。新媒體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新聞信息。新媒體沒有時空的限制,實現新聞信息的24小時發布。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是線性的,而互聯網的新聞報道是非線性的網狀傳播的。這也就讓新聞傳播更加具有時效性并實現社會公眾開放式的參與。
5.個性。從新聞傳播的內容上看,新媒體更富個性化色彩,并向“個人化”的方向發展。傳統意義上說,大眾媒體由“一對多”模式正向“多對多”模式和“一對一”的模式發展,新媒體可以實現向特定的一個人發布特定的新聞信息,許多新聞熱點和社會輿論皆從網上開始而起,最終形成輿論熱點,進而影響到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極大興趣,對社會現象和人生態度的深度思考。
三、新媒體傳播的弊端
在全新的多媒體時代,互聯網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新媒體也同時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1.無明顯的傳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麥克盧漢的媒體是人體的延伸的傳播學觀點,就是新的傳播媒介誕生,都會給人體帶來新的延伸,從電視到互聯網,技術上的進步可以列舉出千條百條,但它使得受者和傳者都各自獨立,它們之間的依附性正在逐漸地消失。
2.垃圾信息泛濫。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信息,比如:垃圾郵件、虛假信息、失實信息、過時信息等等。據統計我國網民每年接收電子郵件約500億條,其中垃圾郵件竟占300億條,為60%。垃圾郵件對電信安全、用戶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有散布的各種虛假信息或有害信息,對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從我國現行法律角度上看,垃圾短信騷擾并侵犯了公民的安寧生活,是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權的表現
3.侵犯知識產權。在互聯網侵權盜版現象十分猖獗,很多網站都未經授權,支付費用就去大量轉載報紙和雜志的新聞報道,來增加自己網站的點擊率。網絡博客也成為網絡侵權的災區,社會公民在博客上發表的個人文字、拍攝的照片等都擁有知識產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以贏利為目的的網站,如果未經本人授權,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屬于知識侵權行為。但是,網上資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沒有及時保存好有關的證據,就會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權卻無證可舉的尷尬境地。
4.可信度不高,選擇新聞信息困難。新媒體上信息量大,鑒別信息困難。由于開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國原來只有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信息的局面,使不同渠道,不同立場,真實程度難辨甚至完全虛假的新聞信息泛濫。在新媒體上大眾實現了新聞信息發布權,任何人都可以以新聞信息傳播者的身份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信念等,相當于一個網狀的對等傳播模式,這就為大量的虛假新聞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對虛假信息甄別和不利信息的及時處理變得非常棘手。由于信息發布者可以是假名,并且信息發布商和各種論壇非常多,對不良信息的阻截效率低下,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及時地制止,有的甚至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
5.接收形式的限制。新媒體的新聞傳播雖然優勢多,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人們必須借助屏幕才能實現閱讀,而且視距有限,老人和小孩會受到限制,影響了新聞傳播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編輯/周洋)